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扑热息痛市场分析
作者:健康网 发布日期:2013-12-11 11:24:55 浏览次数:4 标签:卵巢癌 其它 中医 5年以上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扑热息痛年产量已达7万多吨,麦林克劳特公司为世界上最大的扑热息痛生产厂商,年产量达到2.6万吨,最近又扩产至3万吨。龙·布朗公司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前不久该公司又收购了英国一家扑热息痛生产厂,进一步将这家厂改造为生产扑热息痛的中间体,增强了整体的竞争力。德国赫斯特公司下属的赛仑奈斯公司为世界第三大扑热息痛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为万吨左右。英国司丹令公司年生产能力为4500吨。这些世界扑热息痛生产的巨头,都分别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中间体的基础条件,选择使用适合自身条件的合成路线,其生产规模庞大(一般都有数千吨乃至上万吨的生产能力),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合理的中间体配套能力,较高的化学工程和科学管理水平,较低的人力成本,从而达到了综合经济效益和规模优势,长期以来在扑热息痛市场上占据了大半江山,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近年来,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扑热息痛生产发展势头很快,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

在美国和欧洲的OTC解热镇痛药市场中,多年来扑热息痛和阿司匹林、布洛芬一起,为销售额最大的三种药物,占市场销售额的95%以上,目前的市场比例为,扑热息痛占45%,阿司匹林占25%,布洛芬占2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扑热息痛消费市场,目前年消费量约为10亿美元,多年来美国一直进口扑热息痛,且数量巨大,1998年该国扑热息痛进口量比上年又增加了30%左右。德国、印尼、泰国、韩国、越南等国也是扑热息痛主要进口国。

最近国外一些医学研究机构不断报道新发现的扑热息痛的一些新作用,如妇女长期服用扑热息痛可以大大减少患卵巢癌的危险。西方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等报道说,长期服扑热息痛者可降低心肌梗塞或中风的发病率,因为扑热息痛是一个优异的抗氧剂,能抵御自由基在人体内造成的伤害。这些报道引起医学界和广大公众对扑热息痛的兴趣,也促进了扑热息痛在市场上保持销售增长的趋势。近几年,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扑热息痛制剂的销售额一直呈稳步增长的态势。

我国于1959年开始生产扑热息痛,长期以来,产量稳步增长。1960年产量24吨,1970年313吨,1975年1073吨。改革开放以后,产量更是连年大幅度增长,1980年1362吨,1985年5549吨。进入90年代,我国扑热息痛产量每年都以10%~30%的增长速度高速增长。1993年全国产量为10905吨,1994年达12012吨,1995年13758吨,1996年14925吨,1997年15599吨,1998年突破2万吨大关,达到21500吨,1999年又比1998年增长了28%,产量接近3万吨。占当年世界扑热息痛总产量的45%左右,成为我国仅次于VC的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品种。

现今我国有扑热息痛药品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厂家50多家,另外还有不少化工厂也生产,总数近70家,但是生产能力普遍偏小,一般只有500吨左右。达到千吨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10余家,超过5000吨规模的仅4~5家。在生产工艺、原料配套、科学管理、综合经济能力等方面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江苏常熟医药化工厂、山东潍坊第四制药厂、浙江湖州合成药厂、江苏中策有限公司等。前不久,香港恒世联企业有限公司、德国拜耳公司和安徽淮南三药厂合资生产扑热息痛,其规模达到3000吨。

长期以来,我国扑热息痛产量的大部分出口,主要出口美国、德国、巴基斯坦、泰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大量的扑热息痛经香港转口贸易。目前我国出口到美国的扑热息痛约占美国进口总量的20%左右。自90年代起,我国扑热息痛出口量不断增长,连创新高,1993年出口7411吨,1994年出口7651吨,1995年达8271吨,1996年为8562吨,1997年为9429吨,1998年出口量突破万吨大关,为14327吨,占产量的2/3左右。在出口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国内市场扑热息痛使用量每年也以较高的速度增长。1993年国内使用3494吨,1994年为4301吨,1995年5514吨,1996年6363吨,1998年达到7227吨。据统计,1993年~1998年间,扑热息痛国内使用量平均每年递增15.3%,远高于其他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同期年递增10.1%。

目前国内医药市场上扑热息痛制剂产品多达几十种,剂型有片剂、胶囊、散剂、冲剂、糖浆、栓剂、滴剂、注射液等等。1998年仅扑热息痛单方片剂全国产量就达二十几亿片,加上其他含扑热息痛的复方制剂,全国年产量超过100亿片(粒)。1999年全国复方扑热息痛片剂产量比上年又增长了176%,在全国十四大城市医院用药普及率达到95%以上。最近几年,国内市场新上市的扑热息痛单、复方制剂品种越来越多,由于看好中国OTC市场的巨大潜力,国外大公司知名品牌的扑热息痛产品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另外,合资企业及国内大企业推出的扑热息痛品牌制剂产品也不断增加,如美国施贵宝公司的百服宁、美国强生公司的泰诺,以及必理通、快克等等。这些扑热息痛新制剂与老制剂相比,价格上相差10倍以上。如我国每年生产的80亿片的普通扑热息痛片和速效伤风胶囊,年销售额只有7~8亿元,而年销售10亿片左右的百服宁系列、泰诺系列和必理通的年销售额却高达10亿元左右。目前,与扑热息痛有关的制剂产品的总销售额已达到每年20多亿元,成为我国销售额领先的医药制剂产品。

①目前我国扑热息痛原料药生产厂家布点太多,规模偏小,应加以调整。面对入世,不发挥规模效益很难应对全球一体化的竞争。生产厂家要逐步建立稳定的原料来源和中间体配套能力,发展规模经济,狠抓管理,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技术经济水平,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②努力开发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现今我国出口的扑热息痛原料药由于质量和规格等方面原因,普遍售价不高,每kg仅为2.2美元左右。而美国麦林克劳特公司生产的扑热息痛原料药,因是可直接压片的药粉,价格在7.5美元以上,这其中就大有潜力可挖。另外我国扑热息痛制剂品种和国外产品相比,在质量、规格、品种及品牌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价格也相差很多,企业应抓住我国实行OTC药物的机遇,努力开发附加值高的新制剂和叫得响的品牌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用药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③面对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扑热息痛生产厂家也应考虑实行兼并与重组。可以与我国生产厂家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建造巨型航母,也可以和国外扑热息痛生产巨头实现合资、联合、重组。成为世界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线当中的一个环节,成为跨国公司销售渠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进入世界经济交流的一个捷径。

④多年来,国外因毒副作用大已被淘汰和限制使用的部分解热镇痛药在我国仍在使用,而且占了很大比例,如非那西丁(肾脏毒性)、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安乃近(造血系统不良影响)等。1998年这几种解热镇痛药产量达到16744吨,占我国解热镇痛药总产量的1/3左右,其中出口5634吨,其余大多在国内使用。现在国内生产的含非那西丁和安乃近的制剂产品每年就有200亿片(粒)左右,按全国人口算,平均每人近20片。国内医药专家多年来多次发出呼吁,对这些毒副作用大,威胁人民健康,且已有安全有效的品种替代的解热镇痛药品种应加速淘汰,限制生产和使用。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予以干预和限制使用,大力发展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品种。

文章转载于:健康网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4
次 | 评论:
10
条 | 好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