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分为几种类型?可能大家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对于中耳炎疾病种类之一分泌性中耳的一些治疗方法还措施,希望大家有所受益。
分泌性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表现: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方法:
抗菌药物:急性期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根据病变严重程度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第3代头孢菌素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抗菌作用较强,对其他抗菌药物不敏感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用l%麻黄碱液和含有激素的抗生素滴鼻液交替滴鼻,每日3~4次,保持鼻腔和咽鼓管口的通畅。患者应要采用头低位的滴鼻体位。
促纤毛运动及排泄功能:稀化黏素类药物有利于纤毛的排泄功能,降低咽鼓管黏膜的表面张力和咽鼓管开放的压力。
口服药: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咽鼓管吹张:在控制上呼吸道感染的前提下,可对患者实施咽鼓管吹张治疗,慢性期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隔日1次,每次每侧1ml,共3~6次。
综合上述,上面内容详细介绍了分泌性中耳炎的药物治疗方法,相信大家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我们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但是严重的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仅仅靠药物治疗是得不到很好的疗效,以免耽搁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文章转载于:寻医问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