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妈妈得了癌症,我的天塌了……
www.patfun.com首发转载注明 作者:戎当 发布日期:2018-10-17 09:59:00 浏览次数:1 标签:其他疾病 

今年,一则新闻数次出现在朋友圈:《9岁女儿画下的癌症妈妈》。

38岁的年轻妈妈查出胃癌,女儿萌萌画了很多画:《我妈妈变得不爱笑了》、《我经常见不到妈妈了》、《有一天妈妈剪了短发》……

“是不是我好好画了,妈妈就会好起来,妈妈就会每天都和我在一起?”萌萌终究还是个孩子,癌症对她来说太遥远。

目前,萌萌一家已通过义拍筹集到可观治疗费,为萌萌妈进行了多次化疗,她的生命得到了延续。但萌萌的幸运是偶然的,还有更多癌症患者的子女,要无奈地面对父母的离去。

幼年丧亲,可能是一个孩子所能经历的最大的创伤。父母早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癌症。

黑色的怪兽,闯进了我家

“我总听见爸爸妈妈躲在屋里,窃窃私语,他们背着我说的话,一定和妈妈的光头有关。”

“爸爸总是发呆,妈妈越来越瘦,每隔几天他们就把我送到姥姥家,消失一阵。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觉得有个黑色的怪兽,闯进了我们家。这个秘密就像一块冰,坠在我肚子里,做梦也躲不开。”

这是10岁的小文,在日记里偷偷写下的话。

谁都没有告诉她,妈妈已到了癌症终末期,是化疗而不是怪兽,让妈妈掉光了头发。一年之后,小文将永别妈妈。

虽然没有人说,但敏感的孩子总能察觉到风吹草动,小文觉得爸爸、妈妈变了,不了解真相的她,只好脑补出一个故事自圆其说。她以为有怪物闯进了家里,伤害了妈妈,她开始害怕黑夜,睡觉不敢关灯。

在恐惧中熬过两年,小文懵懵懂懂地告别了母亲。长大成年后的小文回忆道:“如果当初能认真告别就好了。当初,我还嫌妈妈的秃头难看,怪她不关心我,以为她要抛弃我和爸爸。”

10岁的小文,代表了众多癌症患者子女的想法。

这些孩子,有的因此患上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情绪、学业受创,留下解不开的心结;也有的迅速成长,更珍视亲情、健康,比同龄人更成熟。

即使是后者,也多经历了创伤期。豆瓣鹅组、天涯论坛、知乎问答上,不乏这样的帖子:“爸爸得癌症去世,我想跳楼怎么办?”“妈妈得了癌症,我的天塌了”……发帖的大多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

癌症击垮的,不止是患病的人,还有年轻孩子的心灵。

漫长的告别前,是漫长的“接受”

有多少孩子要承受父母患癌离世?以挪威为例,每1000个18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里,就有3人父母罹患癌症,其中又约有五分之一,要经历父母死亡。也就是说,每所普通中学里,大约就有两个这样的孩子。

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短期内接受亲人的离世,对心智还没发育健全的儿童,更是如此。

2005年,一项针对169个癌症家庭的研究显示,父母患癌的未成年子女中,有五分之一男孩、超过三分之一女孩,出现了明显的临床应激反应症状,尤以母亲患癌的青春期女儿为甚。

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认知功能和躯体功能受损。严重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问题,甚至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婚姻、工作、生活。

2018年9月的《柳叶刀·肿瘤学》上,介绍了一部电影《当怪物来敲门》,主人公小男孩康纳,父母在他年幼时就离婚了,父亲留下他和母亲远走他乡。小康纳惊人地早熟,但性格内向,妈妈患上癌症之后,康纳开始被噩梦侵袭、恐惧万分。

康纳总是梦到同一个恶魔,在风雨大作的黑夜袭击他。他并不怕恶魔——对他来说,心爱的妈妈一步步走向死亡,比噩梦更恐怖。他只想母亲能好起来,没有一堆治疗、无数药罐来打扰自己的温馨生活。

让噩梦终止,只有两个办法:妈妈康复,或是康纳从内心接受妈妈的离去。最后,小康纳飞奔到病床前,哭喊“我不想要你走!我不想要你走!”妈妈虚弱地说她明白。就此,康纳完成了告别仪式。

接纳现实,正式道别,康纳在未来才不会遗憾,没能亲口说出对妈妈的爱。但很多孩子,用了一生去后悔,也无法弥补来不及道别的遗憾。

走出阴霾:不止需要时间,还需要专业帮助

“2006年4月10日,我接到麻麻的电话哭着跑到医院,见了老爸最后一面……没过多久,老爸温热的身体已经冰冷,离我们而去。”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麻麻很久都不能释怀,而我经历了近一年的失眠,每晚只能睡2-3个小时,殡仪馆到下葬的那三天的晚上我仿佛流光了一年的眼泪,而白天,我几乎是没有表情的。”

网友kiki204629在《当怪兽来敲门》的影评中写道。

用了一年,kiki才逐渐走出父亲突然离世的伤痛。这段时间能否缩短?

能,在有外力协助时。首先,要及时告知孩子父母患癌的消息,给他充分的时间、空间去接纳。其次,是丧亲心理援助的及时到位。

美国、英国等国的癌症研究中心,均发布了向儿童披露父母癌症诊断的指南,指南制定者已达成共识:从长远来看,隐瞒癌症诊断,对子女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关键是,如何告知能尽量减少孩子的愤怒、内疚、恐惧、自责、退缩。

开门见山地说“你妈妈得了绝症,半年后就要死了。”晴天霹雳,谁都接受不了。

因此在告知消息前,可以先打个预防针。比如让孩子读读《当绿叶缓缓落下》、《我与地坛》等讲述亲人离世的书,看看《寻梦环游记》、《大鱼》等亲情电影,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

电影《当怪物来敲门》2016年上映后,又被改编为舞台剧数次演出,导演的初衷就是通过戏剧,为青少年补上“面对失去”这一堂课。

失去家人之后,如果孩子出现了严重的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等问题,就有必要进行丧亲心理干预。但即便在欧美国家,专业的丧亲心理援助也十分稀缺,更不用说我国。

更多时候,自助者天助。

就像小男孩康纳、网友kiki,用时间和勇气与心中的“怪兽”达成了和解,最终能直面父母的死亡。而站在这些孩子身边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他们的伤痛,等待伤口的愈合。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
次 | 评论:
0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