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物质,不可偏食,不要给自己规定食普,不吃甜食,家常便饭应该随意吃......注意,香蕉,梨等应当和正常人一样适当吃。控制饮食,是错误的,按现在科学方法给自己制定食普也是不现实的,会给自己思想增加压力,思虑伤脾,脾就是胰岛,这样无益!要结合用中药恢复内脏功能,自身降糖才是平稳的。
药物在人体内脏功能的协同作用下才起到降糖疗效,单独用西药别说降不下去,就是降下去也是无用的,药力过去仍然回升......,单独用西药降血糖,忌口,控制饮食的办法,与治不好的旧观念,病痛,经济的压力使病症不好转,害苦了很多患者及家庭,必须结合服用中肾阴虚不能正常收蔹封藏,大量营养物质随小便流失药调养体质,恢复内脏功能,自身降糖才是平稳的。病因;糖尿病是肾阴虚不能正常收蔹封藏,大量营养物质随小便流失,导致脾虚不能正常分泌消化液[西医称胰岛素],消化液的缺乏,食物不能充分消化转化为血液,使身体缺乏营养物质,内脏功能减退,内脏功能减退了当然消化功能差,身体逐渐虚弱......心肌缺血,浑身无力,睡眠不好,循环不畅,气滞血瘀,出现身痒,视力下降,手脚麻木:人体消瘦等并发症。
理想的中药春来玉泉丸给患者带来了希望,她服用方便,安全,省钱,可改善体质,恢复内脏功能,协助机体消化食物,把食物消化转变为血液,身体得到血液的滋养,自然恢复,所有并发症可同时好转,视力模糊.消瘦.少气无力. 身痒,肢体麻木见效好转,由于体质及脏腑得到更新改变,身体各组织向好的方面转变,女性阴道干涩,无性欲,男性功能低下都可恢复正常,脂肪肝,胆囊炎,面斑,肾囊肿同吋治好。多年的灰指也好了,由于肾水充盈津液上潮的原因,慢性咽炎,喉哑,失音等症3---5天见效,1---2个疗程可恢复正常。一般患者短期可明显好转,整体得到应有的营养物质,由于增强了体质,血糖高可逐渐降到正常,血糖低的很快稳定到正常。血糖自然平稳,坚持治疗可逐渐康复。象年轻了那么好!注意 :1 心情好 2 饮食清淡为主 3 吃九成饱 4 水果适当吃 5 酒偶尔少饮没事 6 适当锻炼 7 鸡烤鸭羊肉大热尽量不吃或少吃 8 连续服药 9 不能喝任何饮料 10 一个月测一次血糖 提问人的追问 2010-11-25 17:08:41你没有针对我的问题来回答!
病情分析
你好,你的情况主要是没有得到正确治疗,才导致血糖时高时低,长期下去有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过高代谢障碍,一般药物很难根治,服用西药降糖、或注射胰岛素也只能暂时控制,长期大量的服用有一定的副作用,还会损害肝肾功能,西医目前对糖尿病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称之为不治之症,所以一定要及早正确的治疗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祖国医学用传统中药对糖尿病有非常独到的治疗方法,建议你采用传统中药山茱萸、玉竹、生地、知母、荔枝核、青果、石斛、肉苁蓉、玄参、益智仁、沙菀子、补骨脂、鹿茸、海南陈、人参、枸杞子、蜂胶、金精粉、乌术粉、茯苓、怀山药、桑葚、苦瓜等配合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 这些药物安全无毒副作用,适合长期服用,无需节食,无需忌口,无需服用其它降糖药物,单独服用即可,可以有效保卫胰岛,降低血糖,提高免疫。这些药物适合血糖长期高居不下,血糖忽高忽低,各种治疗方法仍无法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以修复胰腺功能,调节自身代谢平衡,消除、缓解各种并发症,具有阻断遗传和杜绝复发的可能。这些药物在糖尿病的康复上,达到了中医临床公认的“效果显著、治疗彻底、无复发、无毒副作用”的四条统一标准。希望正确治疗早日康复! 提问人的追问 2010-11-26 10:33:19您好,李醫師,感謝您回復了我的問題。
您提到,服用西药和注射胰岛素也只能暂时控制,如果长期大量的服用西藥降糖(不管是所謂餐前服的還是餐后服的)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会损害肝肾功能。
A、請問服用中藥,不會有副作用,不會損害肝腎嘛?
B、您這邊有沒有服用中藥,漸輕了糖尿病證的病例嘛?
C、如果想知道病人肝腎功能的情況,要去醫院做哪種檢查?
D、您提到許多中藥的名稱,可以再講的具體一些嘛,病人應如何配選再服用?
E、感覺您講的很到位,很專業,怎么可以聯系到您?
麻煩再解答一下,感謝!
病情分析
胰岛素是最好的药,没有副作用,就是用胰岛素治疗,也要忌口的,如果打胰岛素不忌口那也不行,血糖下不来可能是胰岛素现在不对,现在有好多种,不知道你用的是那种,可以换下品种试试,量估计也不够,眼睛的问题都是因为血糖没有控制好的原因,血糖控制好了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开导一下病人,现在都53岁了,现在有好多年轻人都得这个病,以后的路还很长,那该怎么办,耐心的开导一下病人。关于那些广告说的神奇的降糖药都是骗人的,不要相信野广告。 提问人的追问 2010-11-26 9:59:37谢谢你,我们现在用的就是那种叫诺和灵的针。
回复人的回复 2010-11-26 19:04:55诺和系列也用好多种,你可以结合医生换一下品种试试。
文章转载于:快速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