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盆腔包块发生的组织和器官不同,可分为生殖道、泌尿道、肠道和其他部位来源的包块,其中以来源于生殖道的包块最为多见。现将常见的病理性包块鉴别如下。
一、与子宫有关的包块
1.子宫肌瘤 多发生在30-40岁妇女,为女性最常见的肿瘤。其典型症状为月经量过多,但大多数患者无任何自觉不适,往往在盆腔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盆腔包块。其特点是子宫均匀增大或不规则增大,甚至子宫表面有多个球状物突起。B超检查多可确诊。如患者有停经史,而子宫超过停经月份相应的妊娠子宫的大小,应考虑肌瘤合并妊娠的可能,血、尿HCG测定和B超检查可协助诊断。
2.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侵人子宫肌层为子宫腺肌病,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主要症状为经量增多和继发痛经。检查子宫多系均匀增大。一般不超过妊娠2个月大小,质硬有压痛。剧烈痛经和子宫压痛为此病与子宫肌瘤的主要鉴别点。
3.子宫肉瘤 一般为平滑肌肉瘤,多发生在近绝经期妇女。子宫迅速增大,不规则子宫流血伴下腹疼痛为本病特征。原有子宫肌瘤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者,亦应考虑肌瘤继发肉瘤变的可能。
4.子宫内膜腺癌 多见于围绝经期,特别是绝经后妇女。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或绝经后子宫出血,子宫多为均匀增大,但最大不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分段诊断性刮宫送病理检查是确诊本病的惟一方法。
5.子宫缄毛膜癌 子宫增大形成盆腔包块,大多发生于葡萄胎清除6个月后,亦可在产后或流产后发生,临床表现除阴道不规则流血和子宫增大外,肺部X线摄片和阴道壁往往见到绒毛膜癌转移灶,血、尿HCG测定显著增高,根据这些病史和检查可以诊断子宫绒毛膜癌。
6.子宫畸形 双角子宫或双子宫畸形一般无任何症状,当合并妊娠时,妊娠侧子宫迅速增大,盆腔检查时易将未孕侧子宫角或子宫误诊为肌瘤或卵巢肿瘤。上述两种畸形子宫患者往往有多次流产或早产史,双子宫则多同时有双宫颈、双阴道,或合并有阴道纵隔,故不难确诊。残角子宫时其宫腔与正常宫腔多不相通,如残角子宫的宫腔内膜有周期性变化时,少女初潮时即可出现经血储留以致发生痛经,且在子宫旁奶及包块,这种情况者,应考虑残角子宫的可能。
二、与附件有关的包块
1.异位妊娠 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典型症状有停经、阴道出血及腹痛,如妊娠输卵管破裂,腹腔内出血过多可并发休克。检查除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和移动性浊音外,宫颈举痛明显,后穹窿包满,在子宫的一侧可们及边界不清楚,但触痛明显的包块。后穹窿穿刺抽出的血液不凝或抽出的血液中有小凝血块即可确诊。
2.卵巢肿瘤 约占女性生殖器肿瘤的30%以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育龄妇女。临床上将卵巢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卵巢肿瘤生长缓慢,除因瘤蒂扭转引起剧烈腹痛,或瘤体过大引起压迫症状外,患者多无任何适。妇科检查在子宫的一侧或双侧触及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名活动的包块,多呈囊性感。恶性卵巢肿瘤早期亦无症状、但生长迅速,转移较快,当出现腹胀、腹部增大、厌食。恶心呕吐或排便困难等症状时,往往已到晚期,除了妇科检查在子宫的一侧或双侧,甚至子宫直肠窝等处触及固定的实性包块和结节外,腹部检查亦多能触及腹块并有移动性浊音,以上情况多考虑卵巢恶性肿瘤。
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多发生在30-40岁妇女,约 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侵犯卵巢,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壁均较厚,内含暗褐色稀糊状陈旧血、囊块与子宫及阔韧带紧密相连,不活动,多有轻压痛。异位的子宫内膜还可侵犯盆腔其他部位如子宫骰骨韧带、后凹陷处腹膜或阴道直肠隔等处,形成大小不等的痛性结节或实性包块。本病的典型症状为继发性痛经、性交痛和不育。典型者诊断多无困难,但部分卵巢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无痛经,此时注意与输卵管卵巢囊肿相鉴别。
4.盆腔炎 为妇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盆腔炎两种。急性盆腔炎的主要表现为双侧下腹痛、高热、白带增多,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盆腔检查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子宫有压痛。如炎症波及输卵管,可触及增粗肿胀且有明显压痛的双侧输卵管;病变继续发展时,可在子宫两侧徽输卵管腔肿,甚至累及卵巢,形成输卵管卵巢炎块或输卵管卵巢脓肿,如脓液排人腹腔,可积聚在后凹陷形成脓肿,此时可触及包块向后穹窿突出且有波动感。如炎症主要波及子宫旁结缔组织,则可触及一侧或双侧宫旁组织增厚,且有剧烈压痛;如病变继续发展,组织化脓则形成腹膜后脓肿。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病程迁延所致,多有盆腔包块形成或表现为两侧宫旁组织增厚。常见的盆腔包块有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和输卵管卵巢炎块,均位于子宫双侧,与子宫紧密相连,大多固定不活动。慢性盆腔炎患者均有不育史,如同时伴有闭经或经量过少,应考虑盆腔炎块为结核性可能,诊断性刮宫送活检可协助诊断。
文章转载于: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