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患者性别:男●患者年龄:28●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左小腿疼痛一周,严重时影响行走,CT检查L5/S1椎间盘突出6MM,右侧神经根受压,医生说我该痛在右腿才对,且被告知大多数人有椎间盘突出,请问我这是否需要接受牵引和按摩治疗?
答: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使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其上的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刺激和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或脊髓所产生的一组症状。 多发于壮年体力劳动者,男多于女,20-50岁占90%以上。约70%的病人有腰部受伤史。正常椎间盘弹性很大,可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致破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常受到挤压、扭转等应力作用和轻微损伤的积累,在30岁以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使纤维环破裂,引起椎间盘病变。由于腰椎下部活动度大,承受应力也大,故约80%的椎间盘突出症位于腰4、腰5和腰5、骶1两间隙,其中50%~85%的病例可引起坐骨神经痛。 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外因有损伤、创伤、劳损及受寒等。 (1)腰椎间盘的生理性退变 人过20岁左右以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就已经开始,纤维环变性、增厚、弹性减小;30-40岁时椎间盘蛋白多糖减少,髓核趋势向胶原化,失去弹力及膨胀性能。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常以髓核的退行性改变进展为最快,软骨板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变薄和不完整,并产生软骨囊样变性及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的附着点亦松弛,加之腰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较为薄弱,而纵贯椎骨内椎体后方的后纵韧带到第一腰椎平面以下逐渐变窄,至第五腰椎和第一腰椎间的宽度只有原来的一半,因而造成了自然结构方面的弱点。因椎间盘没有血液循环、修复能力较差,腰椎间盘受到来自不同方位的应力,最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病变。 (2)外伤 外伤及积累劳损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腰椎虽生理前凸,椎间盘后薄前厚,人们在弯腰时,髓核向后方移动而产生反抗性弹力,其弹力的大小与负重压力的大小成正比。如负重压力过大,纤维环的退变及本身已有的缺陷,髓核就有可能冲破纤维环固定而脱出、突出或分离。脱出是指髓核仍被纤维环外层的部分纤所包裹;突出是指髓核已从纤维环和后纵韧带韧带之外,髓核游离于椎管内。积劳成损时,髓核长期不能得到正常充盈,影响纤维环的营养供应,,致使纤维环损伤而不易修复,久之使退变的椎间盘薄弱点出现小裂隙。此种裂隙,多出现在纤维环后部,又涉及到纤维环的不同深度,也可出现在软骨板变成髓核突出的通道。 (3)受寒: 椎间盘受寒后使腰背部肌肉痉挛和小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进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同时,肌肉的紧张、痉挛导致椎间盘的内升高,特别对于已又变性的椎间盘,更可造成进一步的损害,致使髓核突出。 根据髓核的病理阶段分为三期: 突出前期:髓核因退变或损伤可变成碎块状物或瘢痕样的结缔组织,变形的纤维环可因反复的损伤而变薄变软或产生裂隙。此期病人有腰痛或腰部不适。 突出期:当椎间盘压力增高时,髓核从纤维环薄弱处或裂隙处突出。突出物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产生放射性下肢痛。压迫马尾神经时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突出晚期:腰椎间盘突出后病程较长时,椎间盘本身和邻近结缔组织发生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如:椎间盘突出物钙化;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神经根损害变性;继发性黄韧带肥厚;关节突间关节增生;继发性椎管狭窄。 根据髓核突出的形态分为三型: 隆起型:突出物多呈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 破裂型:突出物不规则,呈碎片状或菜花样,常与周围组织粘连。 游离型:常因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经破裂处突出,游离到后纵韧带下并进入椎管。 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五型:目前临床上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为前方突出、后方突出、侧方突出、四周突出、椎体内突出,以后方突出多见。后方突出又分为旁侧型和中央型。 旁侧型:髓核突出后位于椎管后侧,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引起下肢根性放射痛。根据突出物的顶点与神经根的关系,旁侧型又分为根肩型、根腋型、根前型。 中央型:髓核从椎间盘的后方中央突出,通过硬脊囊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而引起神经根或马尾经的损害。根据髓核的位置,中央型又分为偏中央型和中央型。 本病又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长短以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有: (1)腰部疼痛:几乎所有患者患部有此症状,主要表现在下腰劳累后加重或者较长时期取同一姿势时腰痛亦加重,但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可减轻,若髓核大部分突出,突然压迫神经根,使根部血管同时受压而造成缺血性疼痛,则疼痛突然骤发,腰背部肌肉痉挛,疼痛呈痉挛性剧痛。 (2)下肢放射痛(坐骨神经痛):疼痛主要沿臀部,经大腿后方至小腿后方或至外踝及足趾开始为钝痛逐渐加重,少数病人可出现由下往上放射痛,先由足、小腿、外侧、大腿后外侧至臀部,多为一侧,如系中心型突出或多发性突出亦可为双侧。突出物大,病情严重者,坐骨神经痛亦严重;痛轻者,病人可忍受;痛重者,如闪电状,病人稍一活动不慎即发生。当咳嗽、喷嚏用力憋气时,腹压增高而疼痛加重,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在后期常以腿痛重于腰背痛。这是腰骶神经受累为主要矛盾。 (3)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下肢麻木一般与下肢放射痛伴随出现。临床上有主观麻木和客观麻木之分;主观麻木是患者感觉腿及足背部发麻发木,像千万条小虫爬行一般,但用针刺检验和其他部位的皮肤完全一样;客观麻木、用针刺皮肤时,其痛觉减退与其他部位皮肤感觉不同。 (4)步行困难:病人行走困难,不愿迈步,少数病人步行较久后,感觉腿部麻、胀、痛难忍,需坐下或蹲下休息,发生与椎管狭窄症一样的神经性间歇性破行。 (5)肌肉瘫痪和萎缩: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严重时,可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表现为足下垂;症状重,病程长者,多有肌肉萎缩,尤其是小腿部肌肉萎缩更为明显,从外观上看肌肉容积变小,造成下肢肌肉萎缩。 (6)马尾综合症:常见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无力,有时坐骨神经痛交替出现,时左时右,随后坐骨神经痛消失,表现双下肢不全瘫痪。女患者又有假性尿失禁,男性患者出现阳痿。 (7)功能受限病人除步行困难外,为了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再加上因疼痛产生的保护性痉挛,常保持一个特定的姿势。站立时,身体倾向一侧,患侧骨盆上升,髋膝关节微屈,足掌着地,体重主要落在一侧。下蹲动作困难,不能自己系鞋带,喜侧卧,髋膝半委屈。从椅子上或从床上起来时,需用双手托腰缓慢起来。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理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都可出现肌内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分两大类,即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保守治疗: 腰腿痛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五花八门.从简便的卧床休息到使用价格昂贵的牵引设备,所有这些治疗都报告了令人兴奋的治愈率,遗憾的是其结果大多未经科学论证。 保守治疗的适应征:(1)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2)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3)X线检查无椎管狭窄者。 保守治疗包括以下: 1.绝对卧床休息:急性腰痛最简单的治疗方法是绝对卧床休息,绝对一词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卧床3周后带腰围起床活动,3月内不作弯腰持物动作。也有国外学者研究证明,绝对卧床2天比长期卧床能获得更好的效果。生物力学研究证明,半Fowler卧位,或侧卧位屈膝屈髋并将一枕头垫于两腿之间,能明显解除椎间盘和神经根压力。 2.持续牵引:采用骨盆牵引可使椎间隙略增宽,减少椎间盘内压,扩大椎管容量,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孕妇、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禁用。 3.理疗、推拿及按摩:可使痉挛的肌肉松弛,进一步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但应禁止暴力推拿、按摩。 4.非甾体抗炎药:可减轻局部水肿,从而减轻对神经根、脊髓的压迫。 5.硬膜外激素治疗:长效激素结合麻醉剂的硬膜外注射,是椎间盘源性和其他性质的腰腿痛对症治疗的好方法我们建议此操作应在有复苏及监护设备的房间完成,由有经验的麻醉医生操作。本法可用于门诊病人,但病人必须准备几个小时的恢复时间。 6.髓核化学溶解疗法:用木瓜凝乳蛋白酶或胶原蛋白溶解酶,注入椎间隙,溶解变性的椎间盘髓核,可使有手术指征病人中的3/4,免于手术而获得治愈。但有严格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执行。 (二)手术治疗: 1.后路椎间盘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以后路为常用方法。有全推扳切除、半推板切除和部分椎板切除(即开窗)等方法。由于前二种对腰椎稳定结构切除较多,仅在少数情况下采用,通常以椎板开窗方法就能达到治疗目的。后路法具有直接摘除推向盘突出物和处理其他并存的神经根致压物等优点.并可在手术中能直接观察和研究病变特点及其与神经根的关系。对并有腰椎退行性变、腰椎不稳的病人需要同时做内固定,行椎间融合术。 2.前路腹膜外椎间盘摘除术:前路经腹膜外椎间盘摘除术.椎间盘前部和侧方显露较清楚,可同时摘除相邻二椎间盘,并有利于合并下腰不稳者施行前路植骨融合术。 3.经椎间盘镜椎间盘摘除术: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可应用小切口经椎间盘镜行椎间盘摘除,优点为:损伤小,恢复快;轻柔的操作硬膜囊和神经根;更好的区分解剖结构,减少操作损伤。 4.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经皮椎间盘切除术系近年临床上开展的新技术。其最大优点在于经皮穿刺,将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创伤甚小,技术较熟练者.操作速度较快。但需一定的设备,在技术上要求较高。国外报告的手术成功率在70%一90%之间,有的作者报告,不少病例术后仍有下腰痛症状,因而在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在预防。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劳动的姿势以及睡姿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尤其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因为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纠正脊柱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的失调,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及预防作用。
文章转载于:寻医问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