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肝硬化可由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所致慢性肝炎演变而成。其预后与病毒复制状态、肝功能状态和有无严重合并症密切相关。代偿性肝硬化病人如果年龄小,病毒复制停止或低复制状态,抗HBe阳性,肝功能尚好,白蛋白不低,血胆红素近正常及门脉高压不高者,病情可能稳定,甚至长期代偿,一生无症状。一旦发生失代偿症状,5年存活率低于50%。失代偿的肝硬化,若不积极治疗,半年存活率不及半数。主要死因为慢性肝功能衰竭、合并症及肝癌。影响转归的因素主要有:
一、性别、年龄与预后
女性病人生存率高于男性,但与预后并非绝对相关。年龄小于60岁者生存率高,而大于60岁者因其肝实质储备功能差,合并症多,死亡率高。
二、肝功能与预后
肝脏体积大比偏小者预后好。肝脏进行性肿大,血小板减少,反映肝脏病变在进展,预后不良。黄疸轻微,持续存在,似对肝硬化预后不起决定作用。但黄疸渐进性加深,或近日内黄疸急剧加深者,反映肝细胞坏死加重,近期死亡率极高。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死亡率是成正比的。血清白蛋白、胆碱脂酶、胆固醇及凝血酶原时间或凝血酶原活动度,它们的水平降低,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不佳,数值越低预后越差。在上述各项指标中,血清蛋白与生存时间关系密切。有人研究,血清白蛋白数值分别在>3.5g/dl(克/分升)、3.5-3.0g/d、3.0-2.5g/dl和<2.5g/dl时,病人相应的存活时间为21.6年、10.8年、6.5年和2.6年。血清内毒素水平升高在肝硬化病人中也相当普遍(约有92.3%),它严重影响疾病预后,是导致病情恶化和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三、合并症与预后
1.门脉高压。在肝硬化病人十分常见,静脉曲张直至上消化道出血是造成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出血的频率与预后有很大关系,有人发现第一次出血后平均生存期18.8个月,第二次出血后则13.2个月,第三次出血后为4.51个月。说明出血次数越多,死亡率越高。
2.腹水。在肝硬化失代偿出现。在肝功能恶化时腹水突然发生。如有明确诱因如低蛋白血症等,治疗多能奏效;对无明确诱因,腹水缓慢形成,历经数月,难治性腹水并伴肠胀气者,预后极不良。腹水并伴自发性腹膜炎者发生率约30%,病死率达50%。肝硬化腹水与病人的生存时间关系密切。有报道,腹水从出现到死亡的平均期限为12.9月,半数以上于一年内死亡。
3.肝性脑病。常有诱因如进食高蛋白食品、利尿剂过量、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出现肝性脑病后预后差。综述国外报道,自昏迷至死亡平均时间为0.9个月,3年生存率为18%,5年生存率为8%。国内报道,1周内死亡者占70.3%,10个月存活率仅6.3%。有慢性肝性脑病者常反复昏迷,进行性加深,最终导致死亡。
4.感染。是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肝功能衰竭的主要诱因,发生率为14%。感染表现形式不同,常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3%-23%)、肺部感染(发生率29.2%)和败血症(发生率3.5%-38.5%)。感染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低蛋白血症等有关。有人将肝硬化病变程度分为A、B、C三级,A级感染率2.3%,B级为8.0%,C级为26.4%。说明肝硬化程度越重,合并感染的机会越多。另外,治疗的合理与时间直接影响预后。
5.肝肾综合征。在失代偿肝硬化晚期,发生率达44%-84%。多数病人继发于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放腹水后或长期使用利尿剂。早期发现亚临床型病例尚可纠正,由大量腹水压迫引发者,经排腹水后可缓解。多数病人预后极差,一旦出现少尿,在3-7天内迅速恶化而死亡。
四、病毒复制与预后
肝炎后肝硬化病变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病毒感染的状态和炎症活动反应。在病毒清除后,小结节性肝硬化者处代偿期可无炎症活动,或仅有轻微炎症活动,病变仍然缓慢发展。这是因为肝组织结节的改建和血流的短路导致病情逐渐加重。病毒活跃复制时,肝细胞坏死持续存在,逐渐加重,最终可至肝功能衰竭。即使是在病毒低复制状态时,由于肝硬化已进入相当程度,少量病毒存在也促进肝功能衰竭的发展。尤其是HBV和HCV或HDV重叠感染的病例,病变加速,加重进展情况较单一病毒感染。
五、肝炎病理改变与预后
影响肝硬化预后的病理改变一方面是炎症活动,一方面是结节形成。在代偿期肝硬化病例,肝脏炎症轻微,仅有小结节形成,病情稳定。一旦炎症活动起来,出现肝细胞融合坏死后,再生可由小结节发展为大结节性肝硬化,肝功能严重损害,伴有黄疸加深,合并症出现,病情迅速恶化,预后极差。
文章转载于:飞华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