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4/21 15:49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核心提示:3800元的“灵丹妙药”,成本不到140元;热心的病友是见利忘义的“医托”;所谓的“中医教授”,是没有行医资格的医师……上海日前破获迄今最大规模的医托诈骗案,抓获涉案人员160人。
3800元的灵丹妙药,成本不到140元;热心的病友是见利忘义的医托所谓的中医教授,是没有行医资格的医师上海日前破获迄今最大规模的医托诈骗案,抓获涉案人员160人。
记者调查发现,医托团伙往往利用求医者一时难以挂到大医院专家号、住院难的焦急心态行骗,形成环环相扣的黑色产业链。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益的驱使 下,一些具有正规资质的民营医疗机构沦为医托平台,成为医托诈骗的帮凶。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对这样的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不能仅以民事纠纷调解、经济处罚了事。
组织严密团伙成员分工明确
2013年9月,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接报,一批湖南衡阳来沪人员将来沪就医患者骗至事先安排好的民营医疗机构就医并非法牟利。
在初步查实线索的基础上,上海警方成立了116专案组。经过几个月的调查,一个由犯罪嫌疑人易斌、陈宜夫妇为幕后控制人,以张勇等14人为主要成员,组织招募湖南衡阳籍人员为主的医托团伙逐渐浮出水面。
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副总队长单雪伟介绍说,医托专门在一些上海知名的三甲医院、专科医院挂号处,以虚构、夸大事实等形式诱骗外省份来沪就医患者到易斌等人掌控经营的4家民营中医机构治疗。
犯罪嫌疑人易斌交代,他们整个组织分为三层架构:以易斌夫妇为首的管理层10余人,以威逼利诱等方式迫使正规合法的民营医疗机构与其合作,对持有股份的诊所负责人进行管理;犯罪嫌疑人张勇等人组成的中间层负责几所民营医疗诊所的日常经营;犯罪嫌疑人陈某等人组成的广告员、托头,负责组 织、安排医托,搭识病人并将其诱骗至指定诊所就医。
今年4月2日凌晨,上海市公安局对该团伙开展收网抓捕,抓获涉案人员160人,缴获仿真枪1支,心脑康胶囊等药品19种2492盒。
利润巨大医托诈骗屡禁不绝
编织这张庞大医托诈骗网的,既有诊所的投资人、经营者,也有医生、护士、导医,还有散布在各大医院的医托和托头,而维系这条复杂利益链运转的,则是背后巨大的利润。
湖北小伙李金贵因青光眼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医,后被热心人带到了华欣中医门诊部。医生简单地搭了脉、看看舌苔,就给我开了30天、 3800多元的药。李金贵说,我一连服了12天,眼睛问题没见好,肚子却开始不舒服。李金贵到正规中医院求诊发现,华欣门诊配的药和王老吉差不多, 也就是清热祛火,对青光眼根本没有疗效。据警方调查,这每天一帖、约200克的中草药,成本不过4.55元,30天药价总计不到140元,诊所光药费的暴 利就高达27倍。
警方调查显示,仅3月以来,4家涉案门诊部就查明涉及患者669人,涉案金额约170万元,已销售的中草药合计达2.6吨。考虑到这4家诊所从2012年经营至今,无论是涉及患者还是涉案金额,上述数据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4家涉案诊所里的所谓中医教授,都是嫌疑人聘请的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医生。涉案的4名医生,只有2人在上海市卫计委报备;12名护士,也只有6人在上 海报备过。据涉案医生王某交代,不管患者是心血管病、消化系统病还是妇科病、皮肤病,他们都给病人开一些仅能调理气血的药,这些药对病人的病情没有什么诊疗效果,也不会吃死人,但通过开药能获取巨额利润。
医托拉客就医行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而且并不是一对一诈骗,很难形成 完整清晰的证据链。单雪伟说,而且每个受害人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造成民警在法律适用上比较难以把握。据了解,今年以来,涉及福寿、华欣等4家门诊 部的110报警记录有26条,其中25起以民事纠纷调解结案,仅立案1起。一方面是大多数受害人被骗后没有报警,另一方面根据当时证据,民警也往往只能进行民事纠纷调解,涉案诊所以退回诊疗费结案。上海市刑侦总队三支队支队长钱海军说,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医托胆大妄为。
监管不力
民营医院沦为同谋
易斌自2002年起经老乡介绍开始涉足医托行业,因为胆子大、手段狠,两三年内他就开始承包民营医院的中医科室,雇佣老乡做医托,自己则躲在幕 后当起了老板。从2004年起,易斌先后购买了上海乾康门诊部51%的股份,上海圣草中医门诊部80%的股份,东胡庆余堂药房,上海福寿门诊部等多家民营医疗机构的股份,开始运作起他的医托网络。
调查发现,这些民营医疗机构都具有正规资质,那为何正规医疗机构竟沦为医托平台?
单雪伟向记者介绍,这些涉案民营门诊,注册时都具备正常民营门诊资质,但在获得行医资格证后,却开始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或将正常聘用的医师、护 士辞退,以低价招聘不具备行医资格的医生护士;或将其中的门诊部、科室转包给他人,这就给易斌等人将其当成医托诈骗平台以可乘之机。
记者采访获悉,上海有各类社会医疗机构1715家,床位总数逾万张,其中有部分由于技术和服务能力不足长期效益不佳,个别或转包沦为广告医院甚至靠医托诈骗生存。
政府严令不得聘用无资质医务人员行医,不得开展未准入的医疗项目等。但是个别民营医疗机构利令智昏,雇佣医托诈骗违背了最基本的行医准则,扰乱了 医疗市场,损害了患者利益。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闫东方认为,应对医托诈骗行为下重手,吊销机构执照、取缔经营资质,而不仅仅是以民 事纠纷调解、经济处罚了事。
文章转载于:飞华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