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颈椎病有那些症状
作者:医生在线 发布日期:2013-12-11 11:24:55 浏览次数:1 标签:颈椎病 1年——5年 心理治疗 

你好,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颈椎病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寒。

预防胜于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小心防范有助于减少患上颈椎病的机率,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5、改正不良姿势,减少劳损,每低头或仰头1—2小时,需要做颈部活动,以减轻肌肉紧张度。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头苦干时,也可间断地做运动。

颈椎病的预防,应从病因及发病诱因两方面采取措施,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已治愈患者的复发。颈椎是脊柱的一部分,要从脊柱的整体加以预防。

预防是防止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认为脊柱的椎间盘在发育至成人后,即开始退行性变。事实上每一个人各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变差异甚大。从年龄方面观察,魏征等对无症状的100例颈椎X线照片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椎间盘退变和骨质增一是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20岁以下组,2/20人;20~29岁,2/20人;30~39岁组,4/20人;40~49岁组,5/50人;50岁以上组,16/20人,潘之清研究认为,婴幼儿及青少年时期脊柱外伤机遇最多,因此,颈椎病的预防,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加强体质锻炼,促使椎周软组织强壮有力,有助于增强脊柱的稳定性。要注意防止外伤和纠正工作与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颈椎病的诱发因素除外伤外,常见的还有落枕、受凉、过度疲劳、强迫体位工作、姿势不良及其他疾病等。颈椎病的致病因素是很复杂的,但总的可以分为内因(体内因素)和外因(急慢性外伤),二者可以互为因果。内因是致病的基础。我们这里讲的是外因方面的预防。

头颈部跌扑伤、碰击伤及挥鞭伤,均易发生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直接或间接引起颈椎病,故应积极预防,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查和彻底治疗。有些外伤是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例如坐车打瞌睡,遇到急刹车,头部突然后仰,可造成颈椎挥鞭性损伤;有人生气时随意拧孩子耳朵,孩子为了防御而急性扭颈,或用巴掌打击孩子头部等,均可引起颈肌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婴幼儿颈部肌肉尚不发达,颈软,如过早抱起或不抱孩子姿势不合适,甚易造成过伸性颈椎损伤;有些青少年体育运动不得要领或不重视运动前的预备活动,如顶牛、头顶立、前滚翻及骑颈娱乐等,均可造成运动损伤。防止外伤是预防脊柱退行性变的有力措施。一旦发生外伤,除治疗软组织伤外,还要及时治疗颈椎小关节错位,以防止发展成为颈椎病。

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病理基础,生活中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对预防颈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有人喜欢俯卧,为了呼吸,只能将头扭向一边,这样会发生1~4颈椎扭伤。颈轴侧弯,达到的代偿时,就会出现头昏头痛和眼、耳、鼻喉等症状。由于损害颈椎的正常力学失衡,会加速各颈椎的椎间盘退变;有人平时姿势尚好,但当看小说、看电视时,习惯把头造在床栏杆上或沙发扶手上,造成屈颈屈背扭腰等,这样会因脊柱椎间韧带损伤而致该段脊柱失稳;妇女带孩子睡觉,常面向孩子侧卧,如果枕头不合身材高度,将置颈胸椎于强迫体位,形成侧弯,可导致脊柱病。

枕间是颈椎的保护工具,一个成年人,每天睡眠6~9小时,即每天有1/4~1/3的时间是在睡眠(枕头上)中度过的,所以枕头一定要适合颈部的生理要求。人在熟睡后,颈肩部肌肉完全放松,只靠椎间韧带和关节囊的弹性来维护椎间结构的正常关系,如果长期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使颈椎某处屈曲过度,就会将此处的韧带、关节囊牵长并损伤,而造成颈椎失稳,发生关错位,进而发展成颈椎病。这类病人常常表现为睡眠或睡醒后晨起时颈项不适、落枕、头昏、头痛或顽固性失眠等症状。

合理的枕头对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十分重要,是药物治疗所不能替代的,但应长期坚持应用。合理的枕头必须具备两项:科学的高度和舒适的硬度。对枕头的高度,国内外学者均十分重视,并提出多种数据。枕头不宜过高,亦不宜过低。大部分以自己的颌肩线(下颌角至肩峰的距离)或手掌横径,作为侧卧或仰卧的高度,此高度适合绝大多数人;少数人需适当高枕,如棘突发良畸形、吻棘,枕头过低则可使症状加重。枕头就应有适当的弹性或可塑性,不要过硬,以木棉或谷物皮壳较好,应用后可以形成马鞍形。

睡姿良好对脊柱的保健十分重要。人体躯干部、双肩及骨盆部横径较大,侧卧时,脊柱因床垫的影响而弯曲,如果长期偏重于某一侧卧位,脊柱会逐渐侧弯,轻者醒后腰背僵硬不适,需要起床活动方可恢复正常,重者可发展成脊柱病。睡眠应以仰卧为主,侧卧为辅,要左右交替,侧卧时左右膝关节微屈对置。俯卧、半俯卧、半仰卧或上、下段身体扭转而睡,者必不良睡姿,应及时纠正。头应放于枕头中央,以防落枕。脊柱病患者应以木板就为宜,弹簧床对脊柱的生理平衡无益。

由于工作需要,有些工程需要特殊姿势或在强迫体位中工作较长时间,如果不予重视,很容易发生慢性劳损,并逐渐发展成脊柱病。例如长期看显微镜的人员、坑道作业人员、会计师、缝纫刺绣、牙科医生、飞机的机械师、打字员、发报员等屈颈、斜颈、扭颈、耸肩工作者,以及长期伏案工作和学习的人,若不注意桌椅的高度与自己的身材相适应,又不重视业余时间的平衡运动(与工作姿势相反的姿势锻炼,如伏案工作者作伸懒腰动作),时间长了将会发生肩颈部软组织劳损,导致颈椎失稳,进而发生颈椎病。挑、抬、抛、掷等重体力劳动,用力不当或超重负荷,不仅容易发生腰背软组织劳损,而且可进一步发展成为颈、胸、腰椎关节功能紊乱。预防慢性劳损,除工间或业余时间作平衡运动外,还可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体质条件,选择一定的运动项目,进行增强肌力和增强体质的锻炼。

乘车中睡眠,急刹车时,极易造成颈椎损伤,故应尽量防止。游泳者在浅水处跳水,经常有造成颈椎严重撞伤者,故跳水应到深水处。

50岁以上的老人,脊柱多有退行性改变,因此更应重视预防脊柱病的发生。枕头必须选用合乎个人规格的(保健枕分为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5个规格。男士按个人衬衣号用同号的枕头;女士按衬衣号用小一号的枕头),无论家居或外出,都要重视用枕;天气寒冷时要注意颈腰部保暖,以避免因冷刺激而发生落枕,诱发颈现和肩周炎。与人谈话、看电视、看电影或看书报,要尽可能下面注视,不要过度扭屈颈部,总之,要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正直,防止因姿势不良而诱发颈椎病。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危及中老年生命的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及多种慢性病与脊柱相关,故作为老年人预防脊柱病,亦能达到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脑血管等病的作用。对待疾病最积极的方法是防患于未然,尤其在目前治疗药物日益增多的时代,注意预防医学宣教尤为重要。

6.牵引下使椎间盘也变大,对原来因椎间孔狭窄压缩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的上肢或头部的放射痛减轻。

7.椎动脉型颈椎病因颈椎间隙退变、颈椎间隙变窄而造成了上、下横突孔互相选拔,进一步使在横突孔中的椎动脉扭曲,影响了血流。经牵引后这种扭曲可获解除,改善了椎动脉的供血量。

1.颈椎病 多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牵引疗法治疗各种类型的颈椎病,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被认为是有效的措施。文献上报告的有效率虽多少不一,但对神经根型肯定有效。

2.颈椎骨折、脱位 枕颌布带牵引系作为临时应急措施。所为对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多需采用颅骨牵引手术。

3.由于肌筋膜等引起的严重颈肩痛,牵引可使肌肉松弛,休息、改善血运。

1.姿势 分坐式、卧式和悬吊式3种。一般采用坐式,因此式简便易行,易于调整牵引重量、角度等。如果牵引的同时配合按摩和整复,则坐式更为有利。卧式对颈椎病并合急性损伤者,较为方便。悬吊式较不采用,但亦有一定疗效。这里主要介绍坐式牵引。

2.牵引装置 过去采用的古老坐式装置,多是单纯机械的杠杆或滑轮装置,已逐渐被机械电子多功能微机牵引床所代替。其优点是:操作方便,可控制时间和角度,并且有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之发,可供调整。另外还有颈椎气囊牵引。

3.牵引重量 牵引力大小众说不一,有的认为2~4kg,最大6kg;有的则认为牵引力应等于体重或超过体重;还有人根据X线片测得牵引力小于6kg,椎间盘无明显改变,牵引力在6~10kg时椎间隙最宽,牵引力大于10kg,椎间隙则无明显加宽现象。根据我们观察,个体差异较大,持续牵引力一般按体重的15~20%给予,从低重量开始,根据病人的适应情况可以适当加减。持续牵引之后,再给予间歇牵引,间歇牵引力按体重的10%给予,一般可使椎间隙达到最大增宽。

4牵引时间 无统一规定。有人认为重症患者(如急怀颈椎间盘脱出)可住院用大重量持续牵引,每日6~8小时,轻者每次20~60分钟。有人从生物力学观点探讨颈椎病牵引时间,应用蠕变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所得方程中的有关参数表明,颈牵引时间取10~20分钟最适合,既符合生物力学的实验结果,又和颈牵引疗效与时间关系的分析相一致,本院根据多年经验,牵引总定时一般为15~20分钟,其中持续牵引10~15分钟,间隙牵引5分钟。在间歇牵引中,牵引20秒,间歇10秒。一般每日一次,156天为一疗程,共2~3个疗程或更长,两个疗程间隔3~7天。一般牵引10次时效果明显。我们曾对患者做持续牵引和持续牵引配合间歇牵引对比,后者优于前者。因为持续牵引虽可使颈椎应力变小,椎间隙增大,但牵引带持续性压迫肌肉、血管、神经,因牵拉反射可引起肌痉挛,血管收缩。缩短持续牵引过程,节律地增加间歇牵引时间,可使肌肉、血管及神经得以休整,免受持续压迫。

5.牵引角度 过去多数人采用垂直牵引,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经验表明,牵引角度在牵引治疗中起极重要的作用,不适当的牵引角度不但不能达到治疗的,反而会造成病情加重。根据生物力学,通过光弹子试验颈椎应力的分布证明:牵引角度不同,最大应力位置不一样,其病理情况和生理情况亦不相同。如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时,牵引角度前屈5°,最大应力在C5、C6,而当颈椎呈生理曲度时,其最大应力则在G4、G5,牵引角度为0°;病变在C5、C6,牵引角度为前屈5°~10°;病变在C6、C7,牵引角度为前屈15°;病变在C7~T1,牵引角度为前屈20°~30°;病变在上颈椎,牵引角度多为后伸5°~20°。颈椎病一般不仅仅累及1~2个椎体,而是多个椎体受累,因此多选择前屈5°~15°。临床上还要注意根据病人的感觉、颈椎有无侧屈、旋转,而做各方向角度的调整。

6.牵引同时配合按摩、整复或局部用药加TDP照射 坐式牵引下整复,可使失稳的椎体易于直接复位。TDP照射,具有远红外线的热效应,其辐射极涂有多种微量元素,可以促进神经、肌肉组织代谢,局部用药和按摩,可以消炎镇痛、舒筋活血,与牵引结合起来,可以达到互补协同作用,缩短治疗时间,增强治疗效果。

1.少数人可有头胀、头昏,多系牵引角度不当所致,适当调整牵引角度,上述症状即可缓解。

2.颈背疼痛疲劳感在起初几次可以出现,如果掌握好牵引力,从小剂量开始,多能避免。

3.对重度椎管狭窄,牵引时可出现下肢症状,如果调整牵引力量和角度后仍改善,可终止牵引。

外伤和病变组织的修复及复原,细胞的活动都需要能量与营养物质作为基础。在正常情况下组织中大部分的毛细血管是关闭的,只有少部分的毛细血管呈扩张开放状态而有血液通过,但足以维持生理需要。在显微镜下看不到那些关闭的毛细血管,而只能看到那些扩张的也就是正在工作着的毛细血管。正常肌肉内可看到的毛细血管数为31~270根/mm3。按摩后则毛细血管被刺激而扩张,毛细血管数在显微镜子下可增加到1800根/mm3。如配合医疗体育,则进一步增至3000根/mm3。毛细血管量的增多说明局部血液灌注量的提高,给局部组织提供了充分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从而加快了康复的速度。

在动物的关节腔内注入染料,经过按摩一可发现关节内染料的逐渐消失,而四周组织中有大量染料的存在,未经按摩的肢体,染料则大部分停留在关节腔中,说明按摩促进了淋巴的流动,有利于关节内血肿、组织水肿的吸收。

有人测量经过按摩后局部皮肤的温度可提高0.5°C~3°C,温度的升高提示新陈代谢的加快,而新陈代谢率的加快又必然有利于病变组织的康复。

颈椎病的病人由于疼痛减少了局部的活动。肌肉、滑囊、关节囊、肌腱、健鞘等就会发生变性,互相粘连,这种变化又更进一步加重了症状。通过按摩,一方面由于手法对肌腱、韧带等组织的直接拨动及牵拉,可机械性地将粘连分开。另一方面由于通过按摩,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及淋巴的流动,则可行性生理地促进水肿、粘连的吸收,组织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而变柔富有弹性,恢复了组织的功能。

脱位的关节可通过手法复位,其中一部分由于轻微的关节错动或滑膜嵌插于关节之间,则亦可以通过手术按摩使原已紊乱之关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达到消除疼痛而恢复功能的目的。

颈椎病之病人由于疼痛,部分肌肉长期处在收缩痉挛状态。在临床查体时可扪及变硬压痛之肌束。通过按摩解除痉挛,使肌束变软而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按摩之流派甚多,手法不一。这里介绍八种常用的治疗颈椎病的手法。大部分手法是针对软组织的,小部分为针对关节的。

首先用拇指指腹在患部按住皮肤,向上或向右将皮肤略予推移,然后向深部重压。反复重复上述动作即为分筋法,可重复多次。每次所用力量以病人感到疼痛,然能忍受为标准。手法太轻不能起治疗作用,手法太重病人难以接受。第一、二次治疗时“剂量”不能过大,以使病人有一适应过程。向深部按压进行治疗时应逐步加力,结束时亦应逐渐减力,此乃“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手法宜缓慢、深沉,使指力达到深部病变处,以起治疗作用。一般患处常可扪及压痛的结节状物或索状物,可在此处施治,亦有部分病人仅有压痛而无明显结节或条索状物,此时需鉴别此压痛处是否为病变部位,常需在对侧相应部位予以按压。如两侧为相同性质之压痛,然程度或性质不同,则患侧之压痛点为病变部位,即可施治。当然穴位亦常为病变存在的部位。分筋法在杜氏按摩法中为主要手法。

一般用拇指指腹之前部按压患处有关之穴位。可按压片刻后放松,然后再按压,反复按压时可配合局部揉压动作,除拇指外,有时亦可用中指或食指做点穴法。

用拇指或数个手指之指腹,从病变近端予以轻微的压力,压向皮肤及其腔部组织,然后以平稳的力量推滑到病变处并滑向病变处的远端一定距离,称指推法。对胸背、腰背等平坦的部位可用整个手掌掌面进行推滑动作,则为掌推法。推法常应用于分筋法,弹筋法及拨络法后,亦常需重复数次。

手法时用拇指及加四指相对,捏起肌束,然后稍加挤捏由手指间将肌束挤弹而出。操作时不可急于用力抓捏,如过于急躁用力,病人肌肉紧张,就不可能将肌束捏住,而往往仅捏住了皮肤有皮下脂肪。手法应沉着缓慢,首先嘱病人肌肉放松,用手指轻轻逐步向肌束两侧深部插入,然后轻七地捏住肌肉进行弹筋手法。此手法较痛,故仅能重复2~3次,而且手法结束后常配合推法。对颈肩痛常用的弹筋部位为颈根部两侧的斜方肌、肩胛骨内侧的斜方肌及背阔肌的外侧缘,对神经干有时亦可用弹筋法1~2次,如腋窝内的大神经干,用此手法更应注意轻柔。

作用与弹筋法类似。弹筋法用于活动度大的肌束及神经干,而拨络法则用于比较固定的肌束及神经干,或由于病变肌束有变性、粘连不能被捏起时。此手法为用拇指或食指与肌束作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亦可同时用四指的指端来拨动肌束或神经干。

(4)有鼻咽部炎症、上呼吸道感染时绝对禁止做颈部屈伸或旋转之按摩手法。因上述部位有炎症时,与鼻咽部毗邻之颈椎关节囊亦可发生水肿而使韧带关节囊松弛。颈椎关节突本身骨性结构又不够稳定,在大幅度被动外力下极易发生颈椎半脱位或全脱位,进而造成脊髓甚至外伤后引起延髓之水肿,后导致病人截瘫或死亡。故对所谓有伤风的病人发生落枕时,对颈部切勿做大幅度之旋转或屈伸之按摩治疗手法,当然局部轻揉一类的手法还是允许的。

(5)对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患者更要禁忌做用力转动头颈部的动作。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对颈部做牵拉、旋转等手法后引起中风、椎动脉假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闭塞致死的病例。

1.可使炎症吸收及消散,故可消除软组织及神经根的炎症及水肿。

2.改善血液循环 几乎各种物理疗法均可引起机体组织发生充血,充血改善了局部营养,增强了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有消炎、止痛作用。肩关节周围炎病人肩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组织往往有变性、粘连。血液循环改善后可促进粘连吸收,使变性组织恢复弹性。对颈椎病,则可改善脊髓神经根及颈部软组织的血液供应和营养。

3.缓解肌肉痉挛和镇痛 物理治疗的温热作用对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有解痉镇痛作用。由于充血,局部贫血消失,引起疼痛的微小动脉痉挛亦消失,感觉神经的过敏状态亦可因血运的增加而消除,这些都有利于疼痛的缓解。

4.兴奋作用 理疗可兴奋神经系统及肌肉组织。故适用于肌肉萎缩及神经麻痹及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

(1)超短波疗法、短波疗法 这类高频电疗有明显的改善血液循环作用,剂量得当,可以加强组织的供氧和营养,减少渗出,促进致炎、致痛物质的排出,利于充血的消退、水肿的吸收,即消炎消肿作用显著。

(2)干扰电流疗法、间动电流疗法、超刺激电流疗法及低频调制的脉冲中频电流疗法这类中、低频电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因而可以消炎、消肿。

(3)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红斑反应,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营养和代谢状况,使病理炎必和致痛性化学介质的清除加强,水肿渗出易于消散。紫外线疗法的抗炎作用是在一定剂量紫外线照射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适当的剂量是促进炎症、水肿消退的关键。

(4)磁疗 磁场能够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强,促进渗出物吸收,对水肿或血肿的消退作用明显。可以酌情选用磁片贴敷、交变电磁疗、旋磁疗或频脉冲磁疗,应注意磁场强度的高低,以防副作用。

除上述消炎消肿止痛的物理治疗方法外,还可以应用镇痛麻醉药物做直流电导入,如奴弗止因、利多卡因导入,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1)短波疗法、微波疗法、分米波疗法 这类高频电疗的温热效应较深而且明显,能够降低骨骼肌、胃肠平滑肌及纤维结缔组织的张力,缓解肌肉痉挛,使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的伸展性增大。

(2)红外线疗法、蜡疗 红外线疗法的热作用浅,主要在皮肤的浅层,但是通过神经反射和体液机制可使肌肉和皮下组织升温,因此具有明显的缓解痉挛和降低纤维结缔组织张力的作用。蜡疗的温热作用与其机械压迫作用相伴随,可以缓解肌肉痉挛。

(3)水疗 利用热水浴或旋涡浴的温热刺激或机械冲击作用,可以降低肌肉张力,缓解痉挛。

(1)超声波疗法 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波,对局部组织细胞有微细按摩作用、继发热作用及理化作用,从而增强半透膜的弥散过程,加强渗透,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使坚硬的结缔组织伸展、变长、软化瘢痕,松解粘连,缓解挛缩。

(2)直流电碘离子透入法 利用有极直流电和碘的作用,使水分向瘢痕、粘连组织集中,可使组织蛋白吸水,易于溶解膨胀变软,使瘢痕软化,粘连松解。

(3)音频电疗 音频电流可以刺激粘连的纤维组织,包括神经纤维、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等,使其活动而逐渐松解,同时音频电流能够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其营养、代谢,因而使粘连松解、瘢痕软化。

(1)低、中频脉冲电刺激疗法适当的低频脉冲或中频脉冲电刺激病变的神经、肌肉,可使之兴奋,发生收缩反应,这种刺激所致的节律性收缩运动,可以促进病区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减少肌中蛋白消耗,防止肌肉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及收缩物质的破坏,抑制肌肉纤维化,防止肌纤维变短、变厚和硬化,延缓肌肉萎缩。同时,电刺激肌肉,可以锻炼肌肉,增强肌力,矫治脊柱畸形等。低、中频脉冲电流的种类很多,应根据神经、肌肉病变的性质,选择针对性强的治疗电流。

①防治废用性肌萎缩 应选择感应电或新感应电。这种电流可以防止神经失用时的肌萎缩治疗制动术后的废用性肌萎缩,防止反射性抑制引起的肌萎缩。

A.三角波低频脉冲电疗法 这种电流能够选择性刺激病变的肌肉而不影响邻近的正常肌肉,而且只引起病肌的运动效应而不刺激感觉神经。因此,这种电疗可使瘫痪肌作节律性运动,促其恢复,即所谓电体操疗法。

B.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 这种电流对皮肤的刺激较小,不易引起疼痛,病人容易耐受,作用深,适于病肌位置较深或皮肤对低频电刺激耐受欠佳的病人。

C.干扰电疗法 属于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是两路电流在体内交叉形成干扰场,即“内生”的脉冲中频电流,因此作用较深,可能通过差频的选择,产生运动阈电流,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促其功能恢复。

A.痉挛肌及其对抗肌的交替电刺激疗法 以两路方波低频脉冲电流交替刺激痉挛肌及其对抗肌,通过痉挛肌的强烈收缩后的反射性抑制和对抗肌强烈收缩对痉挛肌的反射性抑制,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防治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

B.对抗肌的电刺激疗法 以低频或中频脉冲电流或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刺激痉挛肌的对抗肌,使其强收缩,抑制痉挛肌,缓解肌痉挛。

④治疗内脏平滑肌张力低下 内脏平滑肌张力低下,可以出现腹胀、便秘或排尿障碍,应用低、中频电疗可提高内脏平滑肌张力,改善临床症状。常用的治疗方法有:A.感应电疗,用感应电或新感应电刺激疗法;B.低频调制的电频疗法;C.干扰电疗法;D.音频电疗法.

(2)功能性刺激疗法 是低频脉冲电疗中的一种,通常采用的波形为方波,频率为1~100Hz。在康复医学中被称为功能性电刺激,用于神经、肌肉和关节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可用做体表电极的电刺激,也可以植入的形式,更准确地刺激某一肌肉群块。功能性电刺激不仅可以重新组织肢体运动,促进运动随意控制的自我恢复,促进脊髓平段基本运动机制的再建,而且还能缓解痉挛。

(3)水疗法 利用水的温度刺激、动水的机械作用和水的浮力,可以促进肌肉、关节及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常用的水疗法有:

①游涡浴 漩涡浴的特点是裕槽内的水呈漩涡样流动,连续的涡流作用于人体,是一种很好的按摩。最新型的漩涡浴是哈伯德式浴槽,呈蝶形,附有可升降的担架,对活动障碍的病人十分方便,而且水疗时治疗师可在浴槽旁指导病人在水中运动。

②运动浴 运动浴又称水中训练,对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较漩涡浴更有利。运动浴晨一个较大的浴池中进行,池周有扶手,池中设平行棒,病人在池内可做各种运动,且可多人同时进行。

又称运动疗法,是利用人体肌肉关节的活动,促进功能恢复的方法。为了促进肌肉关节功能的恢复,采用的医疗体育项目主要是医疗体操,包括徒手操和器械运动。徒手操即不用任何器械或设备,通过体操的方式,进行活动;器械运动是利用器械的重力、阻力、牵拉力、杠杆作用或惯性作用,增强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松解组织粘连,训练平衡协调功能等。医疗体操的基本运动形式分为:

1.被动运动 即病人完全放松,由他人或病人的健肢或器械的机械力,使关节活动,以缓解肌肉痉挛,牵伸挛缩的肌腱、韧带。恢复或保持关节的活动度。

2.助力运动 为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先由病人做主动运动,至最大限度时,再由他人或病人健肢或器械给以助力,使动作完成或增大。适于关节功能障碍、肌肉不全麻痹、软组织粘连等病人。

3.主动运动 即由病人自己的肌肉收缩完成运动,这是医疗体操的主要形式。主动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肌肉、关节、肢体的功能康复。

4.抗抗运动 即病人主动运动时,给以外加阻力,以提高肌肉收缩张力,促进肌力恢复。

5.放松运动 目的是使肌肉松弛,常用于痉挛性瘫痪。颈椎病患者医疗体操举例。

医疗体操的实施必须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活动量及活动范围亦需逐渐增加,在进行体操时注意配合呼吸体操,则更能提高疗效。

1.立位,两手叉腰。轮流向左右转头,动作宜缓慢,幅度要大,达最大限度时停顿片刻,以牵拉粘连挛缩之肌肉、韧带及关节囊。可左右各重复8~12次。

2.立位,屈颈位两手掌向上交叉置于胸前,然后两手翻掌尽量上举,同时头部后仰,眼睛注视两手背。重复8~12次。

3.立位,两肩放松下垂。颈部尽量上伸拉长颈部并持续片刻,放松后再重复上述动作。可复8~12次。

4.立位,头向右侧屈曲并向左旋转,目视上方,然后头向左侧屈曲并向右旋转,再目视上方。左右各重复8~12次。

5.立位,两手交叉置头后枕部,头颈用力向后伸时,两手用力阻止其后伸,互相对抗持续片刻,放松后再用力。重复6~10次。

6.立位,耸左肩使肩接近耳朵,放松后再耸右肩,向右侧耳朵靠拢,再放松,然后两肩同时上举来接近耳朵。重复6~10次。

7.立位或坐位,做头部旋转动作,先顺时针方向旋转,再逆时针方向旋转。动作缓慢,幅度自小而大,重复6~8次。

8.立位或坐位,颈项部点穴按摩。手两拇指点按两侧太阳穴及风池穴数次,然后用手掌按摩颈部两侧数次。重复6~8遍。

在实施时,每两种颈部体操之间可插入一节上肢、下肢或躯干的体操,以免连续某一部位之体操而引起疲劳不适感。开始阶段可仅选择上列中的几节进行操练,适应后可逐渐增加,以每日操练1~2次为宜。

颈椎病临床表现以颈椎疼痛,活动受限,肩臂痛、麻木、下肢活动无力,甚则软瘫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症多遇天气寒冷时症状加重。治疗以颈椎疼痛,活动受限,肩臂痛、麻木、下肢活动无力,甚则软瘫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症多遇天气寒冷时症状加重。治疗可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熬治的膏药,百年神贴.此膏药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现在药店还没有销售,这是民间的中药熬制而成,很多患者用了此药效果非常明显,抓紧治疗没有问题的.谢谢信任!祝早日康复加我的QQ641029555。

1、颈部运动:头向前倾十次,向后仰十次,向左倾十次,向右倾十次。然后缓慢摇头,左转十次,右转十次。 2、摇动上肢:左臂摇动二十次,再右臂摇动二十次。 3、抓空练指;两臂平伸,双手五指作屈伸运动,可作五十次 颈椎病

。 4、局部按摩:可于颈部、大椎穴、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揉按、推掐。 5、远道点穴: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于此反应点施点穴按摩。 6、擦掌摩腰:将两手掌合并擦热,随即双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动,作五十次。 7、掐捏踝筋: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8、用拇、食指掐揉人中穴。 9、提揉两耳;用手提拉双耳,然后搓揉,待耳发热为止。 每日可自行施术一次。手法由轻渐重,以能忍耐为度。依法施术,一般1-2月即可见效

文章转载于:医生在线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
次 | 评论:
10
条 | 好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