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今年50岁,刚刚退休的她在春节后的体检中发现肺部有一个阴影,普通CT显示可能是肺癌,医生建议她去拍一个PET-CT确诊。在花了1万元PET-CT检查费后,诊断结果仍然显示肺癌,且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这让吴老师心理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随后,在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吴老师接受了纵隔镜病理检查和开胸手术的建议,而手术后最终的病理结果却证实吴老师并非是肺癌,而是肺结核。一下子,吴老师觉得自己巨大的精神压力得到了解脱。
显然,最终的诊断和治疗结果是令人开心的,但令吴老师不解的是:“1万元的PET-CT,不是说确诊率很高吗?为什么也会给出错误的诊断呢?”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科主任张兰军教授,他表示肺结核与肺癌在影像学上确实十分相似,即使是PET-CT也不是100%能够精确诊断的。
肺癌与肺结核表现相似难区分!
影像学检查易混淆!病理是金标准!
张兰军教授在采访中介绍,肺癌与肺结核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疾病,肺结核早在公元前一万年新石器时代已经有所记载,而且肺结核有明确的病因——由于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现在肺结核已经可以得到非常完善的治疗,患者可以长期生存;而肺癌则是目前癌症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对于肺癌的病因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虽然现在针对肺癌有很多治疗手段,比如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等,但肺癌患者仍然很难长期生存。
虽然肺癌与肺结核在病因、发病过程、治疗过程以及预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专家表示,这两种疾病在临床症状甚至检查中表现的征象却有着十分相似的特点,导致两种疾病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鉴别的困难。
张兰军教授说:“肺结核会发生胸膜的粘连、肺功能的损伤、纵隔淋巴结肿大、冷脓肿、肺组织坏死等等,而这些在肺癌的诊断过程中,尤其是影像学方面的特征也容易见到相似的表现。”
据了解,肺结核在临床症状上会出现发烧,通常是低烧,盗汗、咳嗽,体重减轻,免疫力的下降,还有一些病人会出现咯血;而肺癌的一些临床表现,如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咯血等情况与肺结核是非常相似的。
“有一些肺癌的患者,甚至也会发生低烧,因此症状上两种疾病是非常相似的,很难鉴别,甚至有一些其它的肺部疾病,如肺曲霉菌感染,也会有这些症状。”张兰军教授说。
除了在症状表现上存在相似性,在影像学检查上,肺结核、肺癌和肺曲霉菌病都会在肺部看到阴影,尤其是肺结核的“结核球”与肺癌非常的相似,CT和PET-CT都是高代谢病灶的表现,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了困难。
专家指出,确诊肺癌在PET-CT上最重要的参考点就是“SUV值”是否增高,但可以导致SUV数值增高的并非只有肺癌,肺结核和肺曲霉菌两个疾病也会导致SUV值增高;此外,肺结核和肺曲霉菌同样会出现纵隔淋巴结的肿大,肺结核导致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有时会比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导致的肿大还要大还要明显。
所以,张兰军教授认为,当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球形病灶的时候,作为胸科医生首先应该考虑在肺癌、肺结核和肺曲霉菌三个疾病中进行鉴别。
那么,既然影像学和症状上难以区分肺结核和肺癌,还可以通过哪些诊断进行鉴别呢?
专家指出,首先新发肺结核通常临床上会进行结核菌素实验(OT实验),进一步还会抽血测结核菌素抗体;另外,既往检查结果也是帮助区别肺结核和肺癌的手段,如果一个肺内有球形病灶的患者每年都有体检的习惯,而既往的检查结果就有肺内球形病灶,且与当下的结果比对,病灶大小、密度无明显变化者,更多的可能性还是肺结核,肺癌的发展一般还是比较快的。
除了结核球之外,专家表示还有结核性胸膜炎也容易被误诊为是肺癌。张兰军教授介绍说,结核性胸膜炎会导致出现大量的胸腔积液,而晚期肺癌也会出现胸腔积液,但结核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主要是由于结核菌素导致的感染,这种胸腔积液通常是淡黄色、黄绿色的,而肺癌的胸腔积液是由于癌细胞直接侵犯胸膜导致的胸膜转移,从而导致出现癌性胸腔积液,是血性的胸腔积液。这两种胸腔积液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通过分析胸腔积液的成分来鉴别,比如在胸水中检查是否存在癌细胞,结核性胸膜炎的胸水中是无法检查到癌细胞的。
“当然,肺癌和肺结核也可能同时存在的。不少肿瘤病人,抵抗力下降,结核杆菌感染后发生肺结核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也有陈旧性肺结核的病人,长期的肺结核后再发生肺癌的情况也有可能。”
所以,肺结核和肺癌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疾病,但在症状上、检查上是有所不同的,此外,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这都造成了肺结核与肺癌鉴别上的困难。因此,张兰军教授认为,影像学检查给肿瘤的早期诊断带来了帮助,PET-CT的诊断精确性相较于X光和普通CT也有了大大的提高,但影像学检查仍然是有局限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依然是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对于影像学检查确诊是肺癌的患者,其实也不必过于盲目的悲观,因为其实很有可能是肺结核或者肺曲霉菌病等其它疾病,影像学只是给医生提供了一个检查结果参考,并不是100%确诊,患者还是应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进一步的治疗。”张兰军教授说。
文章转载于:家庭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