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常规及血沉 贫血为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在病情活动期,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
2.大便常规 粪便中有血、脓和黏液。大便培养和孵化,无痢疾杆菌、溶组织阿米巴、血吸虫卵和毛蚴等特异性结肠炎的病原体。
3.生化学检查 由于第Ⅷ因子活性增加,加速了凝血活酶的生成,可致高凝血状态,血小板数可明显升高。严重者血清白蛋白降低,a1和a2球蛋白明显升高。在缓解期,a2球蛋白增加,常为病情复发的信号。本病发作时如球蛋白下降,常提示预后不良。严重病人可有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可出现低血钾症。
4.免疫学检查 类风湿因子阴性。但当与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风湿病相重叠时,类风湿因子、LE细胞、抗核抗体或其他自身抗体均可为阳性。IgG可正常,也可降低;IgA可升高,也可降低。约半数病人E-玫瑰花结形成数降低,PHA试验降低,HLA-B27为阳性。
5.小儿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室检查 包括大便常规和培养以及完整的血常规。小儿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时,可出现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明显增高、-球蛋白下降、免疫球蛋白IgE减少、T细胞及T细胞亚群数目下降,提示患儿病变部位有免疫复合物存在。急性期反应物(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类黏蛋白水平)在克罗恩病患儿中90%升高,而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对少见。在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期,可见到多形核粒细胞在炎症的肠段区域有积聚现象。
1.X线检查钡剂灌肠可见受累段结肠袋变浅、消失,边缘光滑或毛糙不齐。多数浅小溃疡可使肠边缘显示有很多细毛刺状突出。较大的溃疡可使结肠边缘出现一连串大小相仿、形似揿扣底的溃疡小龛,但较少见。多见黏膜排列紊乱,粗细不一或模糊不清。亦可出现较深的溃疡,这种溃疡周围有一小圈透亮的黏膜水肿,中央有细点状钡剂存留,为溃疡所在的小龛。双重对比显示溃疡更为清楚,多数细小溃疡可使结肠边缘失去正常的光滑细线状态,而显得粗糙不平,如同一层细皱纹纸,细小突出的部位即为龛影。较大的溃疡可呈一排不透光的细小憩室状突至肠腔之外,正面观看呈密度较高的圆碟形,钡剂外围有一细圈透亮的水肿区。
慢性期主要为结肠黏膜增生的颗粒样改变,并伴随着溃疡一同出现。钡剂充盈像显示肠管边缘毛糙或高低不平,有深浅不一的小乳头状突起,突起大小一般为2~3mm,犹如肠壁内缘铺了一层小石头。排钡后的黏膜像显示为黏膜紊乱,有多数赤豆般大小不等的息肉状充盈缺损。
慢性晚期病例主要表现为肠壁纤维化,在钡灌肠中无论充盈像或黏膜像,狭窄肠管的轮廓多光滑而僵硬,肠腔舒张或收缩均不佳,如水管状,充气亦不能使之扩大。
周围性关节炎X线检查正常或呈轻至中度骨质疏松,偶见骨膜炎、骨侵蚀和软骨破坏,关节强直少见。强直性脊柱炎之X线表现见本章第一节。
2.乙状结肠镜检查 急性期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和呈细颗粒状,并有多数形状大小不规则、深浅程度不同的溃疡,覆盖有黄白色或血性渗出物。晚期病人可有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假息肉形成。活检显示有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和纤维瘢痕,同时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和上皮变化等。
3.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镜及X线检查:
(1)肠镜检查: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肠镜和活检,根据直接观察和活检结果可确定病变的类型、部位和范围。儿童行直肠镜检表现焦虑不安时,可用镇静剂。据国内283例婴幼儿内镜检查经验,该检查是相对安全的。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正确性为83.3%。早期内镜特点有肠黏膜血管纹理消失,黏膜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及细小溃疡形成,或黏膜粗糙,质脆易出血。晚期可见黏膜增厚,假息肉形成,肠壁有较大溃疡和狭窄。但需注意与克罗恩病肠镜下表现鉴别。小儿克罗恩病内镜下见肠壁有节段性增厚,黏膜早期病变呈多发性、边界清晰、隆起性小红斑,逐渐变成口疮样小浅溃疡,单发或多发纵形溃疡,其周边黏膜正常。后期可形成节段、跳跃性肠狭窄及黏膜卵石样变,有时与溃疡性结肠炎不易鉴别。但若见瘘管和肛裂。则有利于克罗恩病诊断。
(2)X线检查:X线在溃疡性结肠炎早期一般可显示肠袋边缘有小锯齿状突起,晚期肠袋消失,肠管变形。钡剂双重造影可显示黏膜细微结构的改变及浅小溃疡。当重度溃疡活动时,应警惕钡剂灌肠有诱发结肠扩张、穿孔的可能。需要注意与克罗恩病鉴别。国外小儿胃肠病专家提倡对炎症性肠病儿童使用上消化道X线检查,先观察胃、十二指肠,然后小肠、结肠,有助确定病变范围,区别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克罗恩病X线可见有肠黏膜不规则结节状增厚,鹅卵石样变,或结肠袋增大,多发纵形溃疡或裂隙状溃疡,非对称性肠腔狭窄,肠壁僵硬或瘘管形成。
4.孕妇溃疡性结肠炎检查 一般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措施,均适用于妊娠病人,但应尽量减少X线检查,妊娠期如果为了制定治疗方案,认为必须检查时,应确保安全地实施乙状结肠镜检查,但禁忌全结肠镜检查。直肠镜检查也只是在必要时才考虑使用,尤其是在怀孕3个月内更应慎重。
文章转载于:9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