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大肠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很多患者都感到奇怪,自己常年吃素,蔬菜水果量也不少,为什么还会得大肠癌,总得来说大肠癌的致病因素还没有确定,以下可能是导致癌症发病的致病因素。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罹患大肠癌并致死的成员,家族中成员罹患大肠癌的几率会比其他人高四倍;
2、排便:长期便秘的人患大肠癌的几率会上升;
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二手烟、压力、生活作息异常都会使大肠内细胞癌变几率增高;
4、慢性炎症:有溃疡型肠炎、克罗恩病史会诱发大肠癌;
5、环境因素:空气污染、环境污染;
6、饮食因素: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膳食纤维是目前认为大肠癌的主要饮食因素;
7、药物因素: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副作用可能诱发肠胃菌群紊乱,导致大肠癌的患病几率增加;
8、基础疾病:息肉、结肠肿瘤与胆囊切除的人,大肠癌变风险增高。
其实,除了以上因素外,肠道的发炎也可能使黏膜细胞异常生长,诱发大肠癌的发生,所以,大肠癌家族其他成员要定期做相关体检;多饮水,改善便秘;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抽烟,少饮酒;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有大肠部位相关疾病的人群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远离癌症。
那么,如果已经患上了肠癌,要怎么办,怎么治疗?
晚期不等于末期 标靶加入拼生存
事实上,肠癌晚期不等于末期。目前转移性大肠直肠癌治疗,已从单纯化疗、新增多线标靶,以及化疗合并治疗策略,患者平均存活期已从原本不到6个月,提升到30个月。而可利用标靶药物包括:血管新生抑制剂(基因变异型及野生型皆可使用)、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仅野生型患者可使用),两者效果相当,都有助于延长存活。
另外,转移性大肠直肠癌若转移的病灶范围不大,能将转移病灶切除干净,有很好的5年存活率。以最常见的肝转移病患为例,国外大规模研究发现,针对肝转移,且能手术切除的野生型大肠直肠癌病患,在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剂并用化疗后,存活期更有机会可延长至超过5年以上。
治疗策略:2次标靶接力使用
北医附院大肠直肠外科魏柏立强调,目前转移性大肠直肠癌治疗在第1、第3线,皆有健保给付标靶药物,第1线治疗有2种健保标靶药物可以选择,包括血管新生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第3线健保则仅给付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而2种药物都能带来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如果用对顺序,则有机会可以使用到2次健保标靶,降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