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确切发病原因和机理,同其它肿瘤一样,仍然不完全清楚。中国和日本人的大肠癌发病率明显低于美国,但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即可见到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第二代基本接近美国人的发病率。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结肠癌的发病和 环境、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有关。
研究显示,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并改变大肠菌群的组成。胆汁酸经细菌作用可生成3-甲基胆蒽等致癌物质,固醇环也可经细菌作用被芳香化而形成致癌物质。食物纤维包括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吸收水分,增加粪便量,稀释肠内残留物浓度,能够缩短粪便通过大肠的时间而减少致癌物质与肠粘膜接触的时间,若膳食纤维不足时,已是结肠癌的发病因素之一。
慢性大肠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的肠癌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炎症的增生性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常可形成息肉,进一步发展为肠癌;克隆氏(Crohn)病时,有结肠、直肠受累者可引起癌变。
血吸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结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有明显区别,过去认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因肠壁血吸虫卵沉积与毒素刺激,导致大肠粘膜慢性溃疡,炎性息肉等,进而引起癌变。
据一般资料统计,有结肠息肉的患者,结肠癌发病率是无结肠息肉患者的5倍。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癌变的发生率更高。
近几年来,有报告结肠癌阳性家族者,其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四倍,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参与结肠癌的发病。
结肠癌与直肠癌异同
结肠、直肠是大肠的不同阶段,结肠癌、直肠癌统称为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大肠处于消化道的下段,长约1.5米,在右髂窝内起自回肠,全程似方框形镶嵌在腹腔。临床上为了诊断上的需要及估计预后和手术解剖的方便,将大肠癌大体上分为右半结肠癌(盲肠、阑尾、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右半部分);左半结肠癌(横结肠左半部分、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为乙状结肠远端的大肠,也是大肠的末端。
在许多国家,结肠癌、直肠癌仅次于肺癌,占男、女总的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肠癌是中国最为常见的癌症之一,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肠癌。年龄超过50岁的人更是肠癌的多发人群。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和地区,如上海市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由常见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以往大肠癌中直肠癌占70%,结肠癌占30%,90年代以来结肠癌与直肠癌的发病比例已各占一半。
临床表现:
直肠癌首先表现的是直肠的刺激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大便形状改变,便条变细,排便费力。后期可出现便血,直肠癌便血量较多,颜色多为暗红色,伴有粘液,有的甚至就是粘液血排出。如果出现阻塞肠腔的情况,那么会出现肠梗阻的症状,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而痔疮出血多为鲜血,量较少。亦有出血量较多的,少见。
结肠癌多以消耗为主要表现,例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表现,腹部可触及包块,为粪块或者癌肿。早期结肠癌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干燥和腹泻交替出现,便中可混有暗红色血,与便混于一起,晚期出现肠梗阻症状。痔疮出血多为鲜血,于便前出现,与大便不相混合。详细
消除不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结直肠癌
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是消除促癌因素,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应多吃山芋、红薯、玉米、水果、新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利于肠道毒素的排除。尽量少吃油炸、熏制、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吃有可能腐败的水果、蔬菜及食物。详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是:30~40岁以上,60岁以上更为多见,有消化道症状者;有结直肠癌病史者;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如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遗传性结肠病者;有盆腔放疗史者;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结直肠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目前国内外专家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对其发病起着协同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营养的摄入,食物中的粗纤维越来越少,农村患者往往又因为食用腌渍食品过多容易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饮食中低钙和低维生素D是增加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目前研究认为,摄入维生素A、C、E与减少结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烟熏、腌制、油炸食品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另外,食物中的农药污染、不合理的食品添加剂等也可引起结直肠癌的发生。
文章转载于:家庭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