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些10~20岁的青少年业已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克利夫兰临床基金会血管内超声实验室主任Tuzcu领导的一项研究,纳入181例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分别于心脏移植术后的2~6周对其移植心脏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供体心脏的来源为生前无任何心脏疾病及高血压症状的健康人。研究发现,来源于各年龄组健康人的供体心脏中都可见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来自41~50岁供者的36个心脏中,26个有动脉粥样硬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者分别在来自10~30岁供者的9个心脏中,发现3个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证据。从检查时间上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来自供者本身。
Tuzcu指出,这项研究首次在活着的心脏移植受者中,观察来自无心脏病症状年轻人的心脏。以往的研究对象多为中年人的尸检心脏。他认为,预防或纠正肥胖,戒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有规律的锻炼,将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他希望将来能够通过血管内超声和医学干预的方法,逆转心脏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饮食习惯与冠心病关系
过去我们常说,要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就必须讲究卫生,谨防病从口入。现在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生,也必须把好“病从口入关”。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现代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1912年俄国学者给家兔喂养高胆固醇食物,造成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建立模型过程中,先有血脂的异常升高,继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40年前,美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度曾上升很快,自60年代以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有大幅度的下降,直至现在。究其原因,多数学者认为,主要归功于生活方式的改善,即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和控制吸烟等,从而降低了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吸烟等易患因素的影响,则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平素喜食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预防需要科学的日常保健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但却让患者的身心健康遭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冠心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现在起,要做好冠心病的正确预防措施。
(1)控制吸烟。吸烟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报告称,在35~5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4~5倍,吸烟量多者危险性更大,可高达4-5倍,戒烟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冠心病的死亡率显著减少,而且戒烟时间越长效果越大。
(2)良好的饮食习惯。采取正确的饮食结构并按一些简单易行的规则进食,可以大大降低患心血管病的危险。多吃面包、面条和五谷杂粮,最好是全麦面粉制品;多吃水果蔬菜,最好生吃;多吃豆制品,少吃肉,多吃鱼;完全食用植物油;进食时配上葡萄酒,最好是红葡萄酒。
(3)加强体力活动。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比长期坐位工作和缺乏体力活动的入的冠心病发病率低些,同时体育锻炼对控制危险因素(减低血脂、降低高血压、减轻体重),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对于预防冠心病也有良好的作用。
(4)多食海洋鱼类、蔬菜、水果、豆类、橄榄油等 。海鱼,尤其是沙丁鱼、大马哈鱼、金枪鱼、鲈鱼、鲟鱼等富含欧米茄-3脂肪酸,这种特殊的脂肪酸可以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使甘油三酯降低。它还能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心律失常和心房纤维性颤动。
(5)多食用谷类和水果纤维。每天通过饮食多摄入10克食物纤维,可使冠心病发作和死亡的风险分别降低14%和27%。这一摄入量相当于每天至少吃3个苹果,据估计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约含纤维3克。
上述就是冠心病的预防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预防冠心病。生活中大家一定要建立冠心病的预防意识,避免冠心病的发生。
文章转载于:家庭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