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为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大肠癌在传统医学中属于称谓不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学称之为“症瘕”、“积聚”、“脏毒”、“肠覃”、“锁肛痔”等。
1、中国中医学
中医学虽没有大肠癌一名,但在2000多年前就已初步认识了大肠癌的病因病机,此后历代医学从不同侧面对本病的认识和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补充,至明清时,中医学对此病的认识更趋全面。如明朝张景岳认为“凡脾肾不足产后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景岳全书·积聚》)。又如清朝王肯堂则言“又有生平性情暴急,纵食膏粱,或兼补术,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外科正宗·脏毒论》),从情志、饮食等方面阐明了大肠癌的成因。
综合诸医家的论述,一致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忧思抑郁,久泻久痢,劳倦体虚,感受外邪,湿毒蕴结等因素引起。此等因素致脾胃受损,水谷精微不能运化输布,以致湿浊内生。加之五脏虚衰(尤以脾肾虚弱为主),正气不足,易受外邪,邪毒滞肠道,日久积聚成块,肿块阻塞肠道,排便艰难或粪便变细变形;湿毒久蕴,化热灼伤血络,则见便血;热毒炽盛,肉腐络伤,则便下脓血,或如鱼胨状,恶臭难闻;久泻久痢,肾阳不足,不能温运脾阳,从致脾肾阳虚。久病累及肝肾,精血亏虚,出现肝肾阴虚,终至神离气脱,阴阳离决。
2、中国蒙医学
在肝脏未运化之精华所产生恶血流往于大肠而滞留于某一薄弱处,再与赫依相混,进而由赫依,血热致使大肠受损所致。故其性质属聚合性慢性病。本病大多为大肠扩散热型,当病热加重,则血热元盛而转化为大肠渗出型包如病,进而在此基础上久聚凝结成为大肠血痞。
3、中国朝医学
在癌形成之前已患其他肠病,久而久之以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结至而逐渐癌变。肠癌不是突发,而是因火气招来的肠热,诱发长期炎症,不及时治疗就癌变。
文章转载于:放心医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