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问题了,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也已为人们所熟知,可另外一种疾病却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结石。近年来,不仅各种结石的发病率连年攀升,且平均发病年龄也有下降之势。
结石,营养过剩是祸根
常见的结石主要有胆结石、肾结石等。胆结石,是指胆管系统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三种。我国曾有大型调查显示,在饮食习惯中,凡蛋白质、脂肪或糖类中任何一类吃得多者,其胆囊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发病率都较高。
国外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居民偏爱食用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及精糖类食物,他们的肾结石发病率明显偏高。我国居民经常食用菠菜、甜菜、浓茶等,也容易发生。由此可见,肾结石的发生也是“祸从口入”。
吃油太多易得胆结石
导致胆结石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吃饭太油腻。研究显示,吃肥肉多的妇女,患胆结石者比吃素食的要高;
2、不吃早餐。长期活动量少、精神抑郁或紧张、过度禁食、不吃早餐等,均可成为结石 的隐患;
3、缺乏膳食纤维。长期不吃富含粗纤维的青菜、水果、粗粮等,造成膳食纤维缺乏,可导致胆石症发病风险增加;
4、过多食用精制糖,致使过多的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
因此,出现胆结石后,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限制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鱼籽、蟹黄等,都应尽量避免食用。胆固醇的摄入,每天必须控制在300毫克以内———而许多经常在外用餐或喜食油炸食物的人,日胆固醇摄入量往往会超过800毫克。此外,可以补充一些卵磷脂。卵磷脂能促进脂肪代谢,分解多余脂肪、防止肥胖。富含卵磷脂的食物主要包括深海鱼、大豆及豆制品等。如果有条件,吃些卵磷脂营养补充剂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肾结石少吃粗粮
肾结石的成因比胆结石更复杂,根据结石的类型大概可分为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等三种。体内草酸的大量积存,是导致肾结石的因素之一。菠菜、豆类、葡萄、可可、茶叶、桔子、番茄、土豆、李子、竹笋等这些人们普遍爱吃的东西,正是含草酸较高的食物。通过研究发现:200克菠菜中,含草酸725.6毫克,如果一人一次将200克菠菜全部吃掉,食后8小时,检查尿中草酸排泄量为20—25毫克,相当于正常人24小时排出草酸的总量。这类患者可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使尿液呈碱性。此外,食物中所含的嘌呤也是结石的诱因之一。内脏、排骨、各类肉汤、海鲜、干豆类、扁豆、菜花、香菇、木耳等,均含有较多的嘌呤成分。此外,粗粮中也含有较多的嘌呤,应限制食用,而细粮则不会存在这类问题。
最后,肾结石属于钙盐结石,因此患者应限制钙盐的摄入。每天应少于500毫克。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豆类、小虾等,都应适量食用,或在治疗期间尽量少吃。
结石患者也需补钙
人体内不论是胆结石、肾结石或其它部位结石,主要成分都是不溶性钙盐。过去一种理论认为,发病原因 是由于机体摄入了过多的钙,引起了钙在体内的沉积。在此理论指导下,提出结石病人要少吃含钙多的食品,以利于预防和 治疗结石。但近年的研究发现,结石症并非是由摄入过多的钙所致,而是体内钙代谢紊乱的结果。 我国的营养学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从饮食中摄取的钙目前尚处在机体需要量的下限以至低于下降,这其中包括那些患有结石症的患者。大多数现代人由于摄入过于精制的饮食,所以导致钙摄入不足,机体经常处于一种缺钙的状态。钙在体内的代谢平衡是由一个被称之为钙代谢稳定系统控制的。这一系统包括甲状旁腺及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维生素D等,根据摄入及排出的量,调整着钙在体内各部分的平衡。主要是血浆与骨骼中钙的平衡。人体缺钙首先表现在血浆中,由于血浆低钙,为维持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机体不得不动用骨骼贮存的钙。当体内经常处于一种缺钙的环境时,钙平衡系统既要维持血浆中钙的正常浓度,又要维持骨骼中的正常含量,往往是顾此失彼,严重时就发生了代谢紊乱,医学上也称之为“血钙自稳定系统失调”。这种失调的结果就是异常的“钙迁徙”,即骨钙减少,血钙和软组织钙含量增加的反常现象。
钙的异常迁徙,可引起一些表面看似乎很矛盾的疾病,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结石、动脉硬化等。而且这些疾病往往在一个患者身上就有几种并存。日本内分泌专家藤田拓指出:“这种钙质从骨骼向软组织和血液中迁徙的现象是衰老的典型特征”。其根治方法只有通过补钙,刺激血钙自稳定系统恢复平衡,最终达到降低血钙与软组织钙的的含量,增加骨钙的目的。因此,结石与骨质增生的患者同样需要补钙。
结石病人补钙,首选活性离子钙如珍珠钙、巨能钙等。同时注意大量饮水,避免摄入含有草酸和磷酸盐的食品,如荸荠、苋菜、菠菜、茭白及竹笋、笋干等,如吃上述疏菜也应用开水焯一下,除去草酸和磷酸盐。适当限制摄入高磷食品,如乳品和肉类。
文章转载于:家庭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