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子宫内膜癌是妇科肿瘤中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和一些普遍的妇科疾病相混淆,因此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专家得出,有五种体质的女人最容易患子宫内膜癌,赶紧来看看你有没有被列入其中?尽管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还不能得到完全的解释,但根据对病人及流行病学的资料统计、分析。
盘点易得子宫内膜癌的5类人
1、不育不孕
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随着分娩次数的增多,危险性下降。因长期不排卵所引起的不孕者与生过一胎的女性相比,较易患此病。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容易得此病。
2、月经失调、初潮年龄早或延迟绝经者
在绝经前一段时间里,往往是处于无排卵状态,子宫内膜受到无孕激素对抗的单一雌激素长期刺激后,出现增生改变所致。
3、因各种原因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者
单用外源性雌激素而无孕激素对抗者,可增加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并与用雌激素的剂量、时间长短有关,若加用孕激素对抗,可降低其危险性。
4、久治不愈的子宫出血
特别是绝经后的子宫出血应想到有患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应赶快作妇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早进行治疗。
5、有X射线暴露史者
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子宫内膜癌的病人常有家族史、近亲肿瘤病史,所以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以及近亲肿瘤史者,其患病危险性增高。
认清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
那么子宫内膜癌早期症状有哪些?下面就来谈谈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
症状一:疼痛
由于癌肿及其出血与排液的瘀积,刺激子宫不规则收缩而引起阵发性疼痛,约占10~46%。这种症状多半发生在晚期。如癌组织穿透浆膜或侵蚀宫旁结缔组织、膀胱、直或压迫其他组织也可引起疼痛,往往呈顽固性和进行性加重;且多从腰骶部、下腹向大腿及膝放射。
症状二:阴道分泌物增多
临床上大约75%~85%的子宫颈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阴道分泌物增多。大多表现为白带增多,后来多伴有气味和颜色的变化。白带增多是由于癌瘤刺激所致,起初正常色味,后来由于癌肿组织坏死,伴感染,则会从阴道流出带恶臭味的脓性、米汤样或血性白带。
症状三:子宫出血
绝经期前后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常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为大量出血。不仅较年轻或近绝经期患者易误认为月经不调,不及时就诊,即使医生亦往往疏忽。个别也有月经周期延迟者,但表现不规律。在绝经后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癌患者一般无接触性出血。晚期出血中可杂有烂肉样组织。
症状四:接触性出血
这是宫颈癌最突出的症状,宫颈癌中约有70%~80%的患者有阴道出血现象。多表现为性交后或行妇科检查,或用力大便时,阴道分泌物混有鲜血。老年妇女若遇到性交后出血,不要总认为是由于性交用力不当而引起的,而忽略宫颈癌存在的可能。若每次性交后都出血,更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症状五:其他
晚期患者自己可触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宫或、及邻近组织器官可致该侧下肢肿痛,或压迫输尿管引起该侧肾盂输尿管积水或致肾脏萎缩;或出现贫血、消瘦、发热、恶液质等全身衰竭表现。
如何预防子宫内膜癌
进行常规检查
对已婚妇女,进行常规防癌检查,特别应将B超检查作为常规检查必要内容。B超中应特别注意子宫内膜情况。
治疗病变
治疗内膜增生型病变,特别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目前已有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病变的经验。不少妇女,因内膜增生病变而致不育应用孕激素后不仅可治愈增生病变,而且能妊娠及生育。
雌激素的运用
不要盲目使用外源性雌激素。运用雌激素时,应合用孕激素,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子宫内膜癌的处理
子宫内膜癌的处理,应在专科医院及专科医师下处理为好。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是治疗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有经验和知识的专科医师才能更好地承担这方面的工作。
不要使用电热毯取暖
美国密执安州维恩州立大学研究人员以9万多名妇女进行研究,发现经常使用电毯者有约1500人子宫长了肿瘤,也就是罹患子宫内膜癌。使用电毯者罹患这种癌症的风险比不用者高15%,经常使用电毯至少20年者,风险更增为36%。同一项研究还发现,黑人妇女使用电毯达10年者,罹患乳癌风险大增5倍,不过白人妇女则看不出电毯与罹患乳癌之间有关联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为中老年妇女,英国每年有约6000名妇女罹患这种癌症,患者大多超过50岁。
饮绿茶可预防子宫内膜癌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最近报告的一项专项调研显示,饮茶特别是饮绿茶,对于子宫内膜癌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只是这一预防作用可能仅仅局限于绝经前的女性。该所的科研人员将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间确诊、年龄在30-69岁、具有上海常住户口的所有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调研结果显示,饮茶者特别是饮绿茶者比未饮用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而且饮茶次数越多,患子宫内膜癌危险性降低得越明显。每周饮茶7次及7次以上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约20%。而饮绿茶者,又无饮酒、吸烟史,罹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约23%;其中每月饮绿茶200克者,罹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降低约30%。
文章转载于:家庭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