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原发性肝癌
作者:三九养生堂 发布日期:2013-12-11 11:24:55 浏览次数:2 标签:  保健品 其它 

原发性肝癌是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其高发于非洲东部和东南亚。在中国,多见于东南沿海。中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45%,占中国癌症第3位。中围肝癌高发的原因由于有1.2亿HBV携带者,每年有约100万新生婴儿因其母亲为携带者而感染HBV。此外,中围东南沿海的环境因紊如黄曲霉素与饮水污染对肝癌发生亦起重要作用。中国血统人群在全球各地发病率均较高,非洲黑人亦如是,说明遗传也为发病因素。

传统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迫溯到2000多年前中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该书以及后来的《难经》、《诸病源候论》、《医学入门》等古代文献就肝癌所具有的肝区疼痛、黄疸、痞块、腹胀、出血、发热及恶液质等症状均做过详尽的描写,并指出预后之不良。传统医学对这些证候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对肝癌的研究有较大的发展。除药物疗法外,还有针灸、推拿、气功、药膳等方法,对改善症状,延长寿命,预防并发症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原发性肝癌,根据其各个主要症状和体征,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中医属肝积、臌胀肥气症瘕黄疸等范畴;蒙医学称之为肝血痞。

综合诸家的论述,肝癌的病因病机有两方面,一是外因,如外感湿热之邪,饮食不洁,水谷不能正常运行,致水湿内停,日久郁而化热,湿热熏蒸,可致黄疸等。加之痞块日渐增大,复使气机壅塞,水湿难以外泄,可致腹水。另一方面是内因,如七情内伤,会导致气滞血瘀。因肝为刚脏,性喜条达,恶抑郁,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感受外邪,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渐为肿块,留积于肝,成为肝癌。或正气虚损,邪气乘虚而入,阻滞气血水液,成湿成瘀,而成积聚,且使气血耗损,使病体陷入恶性循环。

肝癌诱因源于陈旧油脂和烈酒。在藏医学的三因学说中,肝脏归类于赤巴因的范畴,故从病灶部位分类出来的肝癌在病因分类中属于赤巴因肿瘤,表现为窒息眩晕,肝脏疼痛,发烧神淆,肿瘤血管铜红色,破溃快。

本病因长期情绪抑郁不畅,或因精神创伤,或因饮食不节,或长期嗜好烟酒,或因外伤损害,使人体内的精津不能正常的运行,精津不化而成为邪,瘀积在肝,体内三邪失调希拉三热迁延不去,使肝血运失常成瘀,精津瘀血与热邪相凝,使赫依失其平衡变热,不断地熏蒸凝聚了精津瘀血,使其浑浊,陈恶,逐渐变硬。在肝内逐渐形成痞块,热愈深,毒愈盛,痞块愈加增大变硬。胆腑受热毒所迫,胆汁外溢,而且发黄。

肝癌的主要病因是怒气逆上,酒滞,肝虫和火气大乱。其中最主要的是火气大乱,即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二经不合引起气乱;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受到二阳经影响,就侵犯足厥阴经,足厥阴经又合足少阳经,致使六经大乱,肝经无法阻止热毒入侵,这种火气热毒,在肝脏的损伤部位,凝结肿大而癌变。

1)早期多无自觉症状,从肝癌小结节形成到首次症状出现,大约要1.5年时间,往往在普查时,可发现甲胎蛋白异常。

2)肝癌晚期的典型症状:肝区疼痛,多为有腹上区肝区间歇性、持续性钝痛或刺痛,有时剧烈疼痛。腹胀,以腹上区胀满多见。食欲减退,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症状。倦怠、乏力、消瘦,逐渐出现恶液质、发热,部分病人有持续性发热。鼻衄、牙龈出血及皮下瘀斑。其体证包括肝肿大、黄疸、腹水、脾肿大、肢肿、肝区血管杂音、腹壁静脉扩张等。

1)甲胎蛋白(AFP)500ug/L持续1月或AFP2200ug/L持续2月,排除肝病活动、妊娠和生殖胚胎癌,可诊断为肝癌。这是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

3)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已成为肝癌定位诊断的常规项目。

5)肝动脉造影,是肝癌诊断中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应用,又进一步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方法。

方药:山奈、乳香、没药、大黄、姜黄、栀子、白芷、黄芩各20g,小茴香、公丁香、赤芍、木香、黄柏各15g,蓖麻仁20粒。

上药共研末,取鸡蛋清适量,混合,搅拌均匀成糊状,敷于期门穴,再以纱布或蜡纸覆盖,胶布固定。疼痛剧烈者,6小时换药1次,疼痛较轻者,12小时更换1次,可连续使用至疼痛缓解或消失。

分析:本方以大黄、栀子、黄芩、黄柏清热消炎止痛;山奈、白芷、小茴香、公丁香、木香芳香走窜、理气散结止痛;乳香、没药、姜黄、赤芍活血祛瘀、消肿镇痛;蓖麻仁既有拔毒消肿止痛之功,且有大量脂肪酸,是赋形剂。期门穴为肝经募穴,经气所聚,敷贴穴位,较之单纯痛处,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文章转载于:三九养生堂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2
次 | 评论:
10
条 | 好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