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全球约有10亿人因体重超重而面临疾病的危险,其中约有2.5亿名肥胖患者。由于肥胖可伴发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等以及代谢、骨关节疾病,因此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症的病因涉及到许多因素,大致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多数情况下为两者不同程度地共同参与致病,称为单纯性肥胖。此外,肥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称为继发性肥胖。在采访中,专家一再强调,国人肥胖的最大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告诫,国人勿重蹈西方覆辙。
你怎么知道自己肥胖了
肥胖是指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或局部含量过多(分布异常),体重增加,并对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的现象。肥胖分全身性肥胖和局部性肥胖两大类。测定方法分为测定总体体脂和局部体脂两种。由于人种的差异,目前全世界尚未有统一的肥胖诊断标准,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流行病学制定了不同的标准,在我国亦是如此。
总体重超标多少才算肥胖
测定总体重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可自行操作的,也有借助医疗仪器的。自行操作的有两种:标准体重和体重指数(BMI)的测定。
标准体重测定的方法很简单,即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您可经常测量,以监测体重的动态变化。
实际体重在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标准体重的±10%内属于正常,大于20%为肥胖,20%~30%为轻度肥胖,30%~50%为中度肥胖,大于50%为重度肥胖。
BMI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标准,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局部体脂的分布。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在亚洲地区,BMI以18.5~22.9为正常,23~24.9为超重,大于25为肥胖。
通过上述初评后,如果您确属肥胖,就请医生为您做人体脂肪含量测定检查。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大医院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可较精确计算出人体总体脂含量。操作很简单,被测者只需赤脚站在仪器上面,仪器就会自动打印出多项指标,如体脂含量、体重、体重指数等,相当方便实用。人体体脂含量随年龄段有所变化,一般来说,35岁以前,正常人的体脂含量在27%以下;35岁以后,体脂含量有一定的增加,但不会超过29%,超过即为异常。
一般来说,体重超标,即可确定为肥胖。
局部脂肪堆积,算肥胖吗
有人也许会问:“我体重并不超重,看上去也不胖,但某个部位的脂肪特别多,比如有将军肚,这算不算肥胖?”
对于某些职业运动员,体重超标但脂肪不超标,不能算是肥胖,当然,这是范围很小的一部分人。反过来,即使体重不超标,但如果检测发现脂肪含量超标,其发生心血管、代谢等疾病的危险程度就会增加,因此,应把将军肚、象腿、肥臀等也作为肥胖的治疗对象。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局部性肥胖在肥胖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远比全身性肥胖高。于是,测定机体脂肪的区域性分布就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临床问题。目前,临床上测定局部体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腰围、臀围及腰臀比值这是可由读者自己操作的一种方法。
受试者垂直站立,双足分开25~30厘米以使体重均匀分布,取腋中线(腋窝的中间划一条直线)、肋骨下缘与髂前上嵴(可在下腹部外侧摸到、向外突出骨)连线中点来测量腹部周径(即腰围)。臀围是臀部最大的周径。
腰围大于90厘米(男)或85厘米(女)为肥胖。正常人腰臀比值小于0.9(男)或0.8(女)。超过比值为中央性肥胖,又称为腹内型或内脏型肥胖。在我国,虽然BMI数值高的人数不多,但局部脂肪堆积或分布异常的人数却相当庞大,具体来说,就是矮胖型、苹果型的人特别多。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专家们的重视。
超声(主要是B超)B超能进行各部位的脂肪厚度的测量,明确诊断肥胖类型:内脏型肥胖和皮下肥胖。并可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疗效。
此外,皮褶厚度测定、CT和核磁共振(MRI)也是测量脂肪厚度的方法之一,但目前较少使用。
可见,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肥胖,不能靠想当然,而需要严格的科学指标。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文章转载于:家庭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