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各家治心律不齐焦树德
作者:飞华健康网 发布日期:2013-12-11 11:24:55 浏览次数:19 标签:高血压 有人工审核 其它 

中医学认为心之为脏,比其他四脏更为复杂,其理论更为深透。如《素问?六节脏象沦》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清?沈金鳌论心时也说:十二经之气皆感而应心,十二经之精皆贡而养心。心藏神,神以气而存,气以精为宅,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明,所以必须在心精常满、心气常充的情况下,心才能分神于四脏,引精于六腑;才能神明智慧、虚灵不昧,主宰全身而生命健康。一旦心精、心气不足,诸病即生。清?陈修园曾说:心主血脉,血脉日新,新新不停,则为平人,否则病矣。 心病多端,不越虚实,虚者有心气、心血、心阴、心阳之不足与其它脏腑虚损而病及于心;实有邪热、痰饮、水气、瘀血、风寒等为患;或更兼七情所伤,证多虚实夹杂、相兼并见。心为人身之大主,一有所伤,其病匪轻,必须细心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有丝毫粗心大意。 1996年我运用中医理法治愈1例发病40余年久治未愈的顽固心律不齐患者,今报告如下,谨供大家参考。 1 病例简介 患者蒋某,男,84岁,初诊日期:1996年12月13日。主诉:心慌、心跳、胸闷气短40余年,曾多次住院治疗,始终未能治愈。病史与现症:40多年来经常心慌、心跳、胸部憋闷、气短、便秘、失眠,虽时轻时重,但始终未除,重则心慌、怔忡不已。心率时快时慢,快时100次/分,慢时40次/分。曾多次住各大医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电图示:频发室早二联律,不完全右束枝传导阻滞。曾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但均未见明显疗效,故特来求治。 现自感心慌、心悸,胸闷气短,身上常汗出,尤其是夜间醒后上半身有大量汗出,口干舌燥,需好几分钟口中才有津液,大便干秘,约4~5日一行(须用药帮助),睡眠很差,临睡须服镇静药,食欲不振,身体倦怠,烦热,夜间尿频,脉搏时有停顿。 身体较瘦弱,精神不振,舌质略淡,舌苔白厚而腻,并且光滑结实。面色轻度萎黄。言语清楚,略有轻微气短,言语间带有急躁之情。左手脉象沉弦而躁,右手脉象沉弦略带牢意,时有结代脉。 辨证:从患者舌苔白厚腻而滑实,食欲不振来看,知为湿阻中焦。脾失健运,则不能散精上归于肺,肺气不宣,肃降失职,故胸闷、大便干秘。中阳不化,脾病又可累母而心失所荣,故见心悸、怔仲、失眠。心之为阳,如离照当空,胸阳布化,则营卫气血均和合正常,今胸阳不振,营卫失和,故胸闷、气短、多汗,汗为心液,汗出过多损及阴分,故见潮热烦躁。再观其脉,右手脉不仅沉弦而且略带牢意,说明湿阻中焦既久且深。中、上二焦既病,下焦气化亦受影响,故大便干结(与汗多伤津,肺失肃降也有关)、小便频数。四诊合参,诊为湿阻中焦,营卫失和,脾、肺、心、胃同病。 治法:化湿运脾,调和营卫,理肺胃,助心阳。 处方: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炙甘草3g,桂枝10g,白芍10g,制附片6g,全瓜蒌30g,檀香9g(后下),苏梗12g,炒枳实10g,佩兰10g,浮小麦20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14剂。 二诊(996年12月27日):服上药后,出汗明显减少,食量增加,大便每2~3天1次。心悸、胸闷均减轻,偶有潮热,眠差梦多,口舌干燥不欲饮。舌苔白腻略厚(上次为厚腻结实)。脉象偶有结代。 处方:苍术10g,厚朴12g,佩兰12g,制半夏12g,枳实12g,薤白12g,桂枝10g,全瓜蒌30g,苏梗12g,檀香9g(后下),茯苓20g,远志12g,焦槟榔10g,炒枣仁10g,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14剂。 三诊(1997年1月10日):虚汗已消除,心悸、胸闷也明显减轻,大便正常,偶口干,尚觉身倦。做心电图检查,心律不齐明显减少(每分钟3~5次)。舌苔白微腻已不厚。脉象弦细,虽尚能切到结代脉,但较前两诊减少。再投上次药方,加炙甘草5g,14剂。 四诊(1997年1月24日):食纳增加,心律不齐消失,偶有心跳,睡眠尚差,自感背部有时发凉,凉后有燥热、口干。舌苔虽白但已化薄。脉象数,无结代。上方去白芍、槟榔、枣仁,加干姜6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珍珠母30g(后3味药均先煎),生地加至20g,炙甘草加至6g。水煎服14剂(效可再服)。 五诊(1997年4月1日):近日偶有心跳感,去医院检查心律正常。现在饮食睡眠极佳,大便调顺。精神充沛,面色红润。惟有时稍感胸闷欠爽,夜间睡醒后稍有口干。舌苔尚白但不厚腻。脉象沉略滑,无结代脉。上方加黄精10g,知母6g,川断12g。水煎服20剂。 六诊(1997年6月17日):心律不齐已半年没有发作,食纳很好,睡眠一夜能睡6小时,大便日一行,心悸、胸闷悉除。血糖、尿糖也已正常,心电图检查,几次均正常。夜间尚有轻微烦热之感,舌苔白已化薄,脉象近平。改配丸药服用,巩固疗效:苍术40g,厚朴40g,陈皮30g,全瓜蒌90g,薤白35g,炙甘草18g,生地40g,桂枝35g,半夏35g,茯苓60g,化橘红35g,泽泻30g,檀香25g,苏梗25g,炒枣仁60g,远志35g,焦槟榔35g,防风30g,羌活30g,猪苓40g。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2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 1997年12月26日随访:一直未发生心律不齐,汗多症状也消失。仍在配服丸药。 1998年3月3日、9月18日两次追访:精神、气色均很好,心律不齐一直未再发作,患者表示整个身体也越来越好。 2 几点体会 2.1湿邪致心病之理本例从治疗开始到配制丸药常服,其处方均未离开平胃散方意。因为本例突出的特点是湿阻中焦,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曾说: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由是生焉,张景岳言: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为五脏之原也。今本病例湿阻中焦,脾运不健,生化失职,故四脏均可受病。然而脾土不化既有脾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本病例舌苔白厚而腻;且光滑结实,食欲不好,身体倦怠,右手脉象兼有牢象,可知中焦湿邪久而难化,已成深结牢固之势。后天之本受损,四脏乏养,况且脾为心之子、肺之母,以胃为表里,湿邪久壅,再经传变,渐致荣卫失和而演变为肺脾心胃同病、虚实兼夹之证。故此,我认为五脏六腑失常皆可导致心病,非独心也。所以在辨证论治时,要随时注意整体观的应用。不要简单地认为心律失常只是中医的心病。 2.2方意推敲本病的治法,订为化湿运脾为主,故组方时首选了化湿运脾名方平胃散为组方主药;治法又要求调和营卫以治身出大汗不止,故又选用《伤寒沦》中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营卫失和、卫阳不固遂致汗出不止的桂枝加附子汤,以调和营卫、助阳固表,并且又加浮小麦增强止汗作用,作为辅助药;湿能滞气,故又以苏梗、佩兰芳化行气,瓜蒌、檀香宽胸理气,再加枳实降气,姜枣草和营卫、养中焦,共为佐使、全方组成化湿运脾、调和营卫、和降肺胃、温助心胸阳气之剂而取得了良好效果。 2.3方药加减服第一诊方14剂以后,中湿渐化,故食量增加,营卫渐趋和合,故身汗明显减少,大便也见好转。心悸、胸闷虽略减轻,但因上述诸症的明显减轻而渐升为主要症状,并且还有失眠、梦多、潮热。故在方中去陈皮加半夏,加重苍术、厚朴的用量,继续加强化湿运脾外,更选《金匾要略》中的枳实薤白桂枝汤以通心胸阳气(对治湿浊阻滞胸中气机),使胸中大气得运而作为辅药;以苏梗、檀香、槟榔理顺胸胃逆气(兼合枳实之力),茯苓、远志、炒枣仁化湿安神;又考虑潮热之作与久出大汗伤阴有关,故加生地、白芍以助阴津之复。之所以此二药未用大量,一是虑其量大助湿;二是用小量不但助阴津之复,还可防止茯苓利湿伤阴,与桂枝相合可调和营卫,用小量是为了达到益阴而不助湿之作用。第三诊时,心悸、胸闷均见减轻,心律不齐明显减少,故原方又进14剂(加炙甘草5g和中助脾)。第四诊时,心律不齐已消失,已无胸闷。睡眠仍不好,有时背部有发凉之感,分析其凉过之后又发燥热、口干,知非真寒,乃胸中湿邪欲化,尚未归经而行所致,故去白芍、枣仁、槟榔,加干姜配甘草以温助胸阳运化,加生龙牡以潜纳心肝浮动之阳,珍珠母养心安神,把生地加至20g,炙甘草加至6g,又寓有炙甘草汤之意以养心复脉。五诊时,病已基本治愈,故加黄精健脾,知母以防桂枝、干姜辛温生热,川断益肾水以济心火,渐渐转入扶正收功。在丸药中,除保持上述治法外,又加用了防风、羌活,是运用李东垣治脾胃病用风药胜湿且能升阳气的精神,而收到满意的疗效。 2.4关于瓜蒌附片同用第一诊的药方中,用了制附片6g,全瓜蒌30g。近些年来认为附子与川乌头是同一植物,故认为属干十八反,那么为什么又同用?其理有三:①十八反中说瓜蒌反乌头,并没说反附子。附子与乌头虽一种植物,但不同的部位,毒性的大小也不同,附子比乌头毒性小,又经过炮制,毒性己很少。②近代药学家写的《中药十八反研究》一书中报导说:附片与浙贝母、瓜蒌、白及、白敛、川贝母配伍前后对脾虚型病理模型小鼠肝、脾、肠的病理改变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示,给小鼠分别灌服以上各药的汤剂后,肝、脾、肠的慢性炎性和损伤性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但较蒸馏水组恢复差,说明这些药物单用时,对肝脾病变恢复差。附片分别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后,肝脾病变均较单用时减轻,其中以附片、瓜蒌,附片、浙贝组恢复最好,又据萧氏等报导,在脾虚的条件下,瓜蒌与附片配合用,对小鼠的体重、心率、电刺激阈值的影响,未见明显差异,肝、脾、肠病变也未见明显加重(引自《中华临床中药学》)。③治疗需要。据法组方时虽用了此二药,但又考虑此二药有相反之忌,故经过反复思考后,才应用了此方,服后未见不良反应,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二诊时则去掉了附片,这里需要说明,虽有研究报导此二药合用,无不良反应,但仍以避免合用较为稳妥,我在体会中作此说明,只是指出这次应用是经过反复思考并有文献根据的,但并不是鼓励这样使用!还请大家注意为好

----------------------------------------------------

我国已故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高明医生。他善于治疗疑难杂病和时令性疾病。本文仅从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方面反映蒲老的学术经验,并期之与江西伍炳彩老师治疗心律不齐的经验相辅相成。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两种病症和祖国医学心悸、怔忡有关,须分虚、实、痰、火四型。

1:虚者:面恍白少神,气短,声音低,呼吸无力,汗出。舌淡苔白 、脉细无力,治宜独参汤、人参养荣汤。

2:实者:面赤,心烦,声音急促,或汗出饮凉。舌红苔黄,脉细数有力,治宜独参汤、小陷胸汤、竹叶石膏汤。

3:痰者:脉微发黄,目下色暗,呼吸不和,胸闷,憋气。舌苔白滑,脉沉滑,治宜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或苏子降气汤。 4:火者:面赤,心烦,憋气,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朱砂安神丸、温胆汤加黄连、栀子。

按:江西名医伍炳彩老师十分敬重蒲辅周先生。用伍老师的话说就是佩服得五体地。前几日本站登出伍老师关于心律不齐的治疗经验,我看后得益不少,其论治详细,用药的确。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甚至某些方面有高于蒲老的地方。今日从《蒲辅周医疗经验集》当中摘录本文,以便共同学习。 附:笔者前一段时间曾治疗一例心律不齐的女性,情况如下:该患近三月以来经常感觉汗出,自热,心悸。曾于2年前被现代医学诊为萎缩性胃炎和年期综合证。 虽服多种中西药品,但一直未愈。有时仍感胃中灼热、腹胀、乏力,饮食不适则大便稀溏,每日3-5次不等。口干口苦,夜眠不馨,脉沉细弦,舌苔薄白,辩为肝郁脾寒。当解郁安神,健脾和中。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2克黄芩10克生龙骨2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茯苓30克干姜5克天花粉20克生牡蛎30克 三剂后,汗出、自热、眠差皆有减,但最为痛苦的心悸未见疗效。详细诊察后认为口干口苦以及心悸、怔忡、乏力等证,加之多年不愈,当属血燥津伤所致,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虽然有效,但柴胡、桂枝之香燥及黄芩之苦寒,未免有碍津血的恢复,所以应当改用生脉散合百合地黄汤益气生津、滋血润燥为妥。百合地黄汤临床很不好用。其辨证要点、详见《金匮要略》一书。我想此时与萎缩性胃炎和更年期综合证颇为相符。故处方如下: 党参30克麦冬50克五味子15克百合20克生地黄40克 三剂后,心悸等证大减。效不更方,又断续服药20余剂而收全功。本例能收捷效,关键在于二诊时改变了治疗准则,从血燥津伤入手。看来血燥和津伤有时也可以导致心律不齐的 。

----------------------------------------------------

心律失常的辨治与验案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内冲动发生与传导的不正常而使整个心脏或其一部分的活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心脏各部分活动程序发生紊乱的现象。按其临床和心电图特点可分为冲动形成失常,冲动传导失常和冲动形成与传导均发生失常三类。并根据冲动发生或传导失常的部位进一步分为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结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起搏器介人性心律失常等。根据心室率的快慢可将其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本文主要论述临床常见的、属于前者的过早搏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房颤,以及属于后者范围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韩旭

第一节 过早搏动

凡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节律点,主动提前发生较正常窦性节律为早的激动,均称为过早搏动,简称早搏。由心脏各部位(心房、心室、房室交界区)自律性增高、折返激动或触发活动所引起。按起源部位,可分为房性、室性和结区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最多见,房性次之,结区性少见。患者常感心慌不适,各年龄段皆可发病,非器质性者多见于青年女性。本病主要与中医的心悸、怔忡、结代脉等病证相关。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早搏病因多由于年迈脏气虚弱,劳倦、思虑过度,久病体虚,耗伤气血;或由于思虑郁怒,情志所伤,肝气郁滞,气结痰生,痰郁化火;或由于外邪犯心,耗伤心阴。早搏病位在心,多由于脏腑失调,气血亏损,心神失养,或情志所伤,心神受扰,或因痰因火致心主不安,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多于实。虚为心之气血阴阳亏损,实则多指痰饮、血瘀、气郁、火热等邪。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主要根据心电图诊断。

1. 房性早搏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房性P波,与窦性P波有或多或少的差异;②P波后多继有QRS波群,呈室上性,或不继有QRS波群(早搏未下传),PR间期O.12秒;③代偿间期多不完全。

2. 结性早搏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②QRS波群后可无P波,或可有逆行P,P一R<0.12秒,R-P<0.20秒;③代偿间期多完全。

3. 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秒,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②其前无相关P波;③代偿间期完全。

二、中医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以虚实为纲,虚证以心气、心血虚弱为主,亦可见有阳虚或阴虚;实证以心肝气郁多见。临证时需注意脉象变化,凡脉结代者,一般多为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兼舌红口干,夜间升火者,多为阳损及阴。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虚证,在益气养血的基础上,或加温阳之品,或添滋阴之属;实证治予疏肝理气,或清火,或化痰、或行瘀。对于结代脉者当区别施治,结脉应重行气和血,代脉重在补益心气,或阴阳双调。

二、分证论治

1. 心气不足证

主症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动则尤甚,失眠多梦,自汗,胸闷不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 补益心气。

方药 炙甘草汤加减。常用药物如:药用炙甘草30克,党参l0克,阿胶10克(烊化),麦冬10克,枣仁l0克,生姜l0克,桂枝6克,生地15克。

兼心阳不振,症见面色白,怯寒肢冷,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沉或结代,加附子6克,仙灵脾10克以振奋心阳;兼心胆气怯,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多梦易醒,舌淡红,苔薄白,脉结代,加炒枣仁15克,远志10克,生龙齿(先煎)30克以宁心安神;兼阳虚饮停,症见心悸眩晕,形寒肢冷,咳喘痰涎,面肢浮肿,舌淡苔白腻,脉滑或结代,加茯苓20克,桂枝8克,白术15克以温化寒饮;兼脾阳虚弱,症见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加薏苡仁15克,炒白术l0克,炮姜4克以温脾化湿。

2. 心血不足证

主症 心悸头晕,倦怠乏力,面色不华,夜寐不酣,唇舌色淡,脉细或结代。

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归脾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熟地l0克,龙眼肉l0克,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酸枣仁l0克;甘草10克。

如阴虚潮热,盗汗,心烦口于者,去熟地加生地15克,玉竹12克,麦冬l0克以滋养心阴;兼心气虚怯,善惊易恐,少寐多梦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柏子仁15克以养心镇惊。

3. 肝郁气滞证

主症 心悸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痛经甚至闭经,舌淡苔白,脉弦细或结代。

治法 疏肝理气。

方药 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如:柴胡l0克,当归l0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芍药10克,甘草6克,香附l0克,陈皮10克。

兼化火伤阴,症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可加丹皮10克,黑山栀10克以清肝泄火;兼血瘀胸络,症见心痛时作,舌紫暗,脉涩,可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以活血化瘀;兼痰热扰心,症见胸闷眩晕,失眠多梦,痰多口苦,苔黄腻,脉滑,可加竹茹l0克,黄连3克,制半夏10克以清热化痰;兼大便于结,可加瓜蒌仁10克,火麻仁10克以润肠通便。

4. 阴虚火旺证

主症 心悸易惊,急躁易怒,怔忡不宁,头痛眩晕,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夜间盗汗,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数或促。

治法 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方药 朱砂安神丸加减。常用药物如:当归l0克,生地l0克,玄参l0克,丹参12克,黄连3克,栀子10克,炒枣仁10克,柏子仁l0克,茯神l0克,莲子心5克。

兼肾阴虚火旺,症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加知母9克,黄柏10克,以滋阴降火;若肝阴虚,加枸杞子l0克,赤白芍各10克以滋补肝阴;若肝火旺重,加夏枯草15克,龙胆草12克以清泄肝火;兼心神不定,怔忡失眠者,加磁石30克(先煎),朱茯神10克以镇心安神。

【验方偏方】

1. 复律汤:炙甘草10克,黄芪30克,苦参30克,葛根30克,珍珠母30克,川芎15克,丹参30克,炒酸枣仁30克,黄连6克,青蒿20克,柴胡10克,赤芍10克,水蛭10克,黄精30克,甘松20克。加减:阴虚加麦冬10~20 克,气虚加党参15~30 克,血虚加阿胶10~20 克,阳虚加桂枝5~10 克,血瘀加当归10~15 克,痰浊加胆南星10~15。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用于功能性早搏。[徐金美,等.复律汤治疗早搏60例疗效观察.山东中医杂志2009;28(7):455]

2. 三参稳律汤:红参6克,丹参30克,苦参15~30克,当归30克,麦冬12克,五味子12克,薤白9克,茯苓15克,炒枣仁30克,琥珀粉3克(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适用于早搏气阴两虚者。[戴西湖,等.内科辨病专方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0]

3. 抗早搏I号:人参100克,丹参200克,苦参300克,共研细末,过100目筛装剂备用,每次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总有效率91.6%。适用于早搏气虚血瘀者,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早搏尤为有效。[杨生春,等.抗早搏I号治疗过早搏动48例疗效观察.中级医刊,1995;30(6):56]

4. 复律汤:党参10克,苦参30克,黄连15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琥珀15克,酸枣仁15克,车前子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剂。用于心阳不振之早搏,总有效率85.8%。[任长杰,等.复律汤治疗难治性早搏97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1):11]

5. 消早汤:炙甘草18克,桂枝12克,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元胡12克,阿胶(烊化)10克,苦参12克,山楂15克,黄连6克,汉防己12克,大枣5枚,生姜5片,显效68例,有效12例。用于阴血不足之早搏。[刘国太.自拟消早汤治疗室性早搏86例临床观察.中医药研究,1997;13(2):13~14]

6. 宁心饮:党参12克,当归12克,龙眼肉12克,枣仁12克,茯苓12克,生地12克,麦冬:12克,茯神25克,远志6克,香附10克,炙甘草3克,总有效率79.1%。用于早搏之偏阴血不足者。[孙明军.自拟宁心饮治疗室性早搏345例.中医研究,1999;12(5):44~45]

7. 调搏复脉汤:党参2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桂枝10克,苦参20克,茯苓l0克,总有效率94%。用于早搏之气阴两虚者。[胡以明,等.调搏复脉汤治疗早搏46例.中国医药学报,1997;12(2):57]

8. 心脉舒I号:红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红花、桃仁、远志、炙甘草、苦参制剂,每支lOml,尤其用于老年室性早搏,对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者适合,总有效率73.2%。[尹智功,等。心脉舒I号治疗老年室性早搏82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7):649]

【针灸推拿】

主穴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心气虚加关元、膻中、足三里,气阴两虚加三阴交、肾俞,血脉瘀阻加膻中、膈俞。选二主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20分钟;脉促、胸痛明显者须间隔运针,用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临证备要】

一、 对于早搏的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意与西医的辨病论治相结合,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如病毒性心肌炎早搏,中医认为该病乃因温热之邪而致气阴两伤,故可在治疗中采用生脉散益气养阴的同时,选用大青叶、板蓝根等抗病毒之品;冠心病早搏,因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虚血瘀【参芪通脉胶囊=丹参黄芪三七降香油】,可配合益气化瘀之法,高血压早搏,可根据其阴虚阳亢的基本病机酌用滋阴潜阳之品如龙骨、牡蛎、磁石等。

二、 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单味药,是取得疗效的又一重要措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苦参:苦参碱总黄酮可降低心肌应激性,延长绝对不应期,从而抑制异位节律点。

延胡索:脱氧延胡索碱有抗心律不齐作用,对房早有较好作用。

当归:当归醇对氯仿、肾上腺素、乌头碱等诱发的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

半夏:犬静脉注射半夏浸剂,能使氯化钡所致室性早搏迅速消失。

黄杨宁:环常绿黄杨碱具有抗心肌缺血缺氧、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抗心律失常作用。

山楂:山楂黄酮有扩张血管、改善冠脉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作用,并能对抗氧化钡、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

三、 经验表明: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减运用下列药物可以增强疗效。

基础心率偏快或室性早搏,当加用贝类、化石类及矿石类药以重镇摄纳之,药用紫贝齿、珍珠母、生龙牡、琥珀、紫石英、灵磁石、代赭石等。

基础心率偏慢伴房性、结性或室性早搏者,酌加桂枝、细辛、甘松、附子等。

内热明显伴各种早搏者,酌加苦参、黄连、莲子心等。

房性早搏,选用茵陈、茯神、泽泻、甘草等。

室性早搏,选用鹿角胶、丹参、益母草、三七、延胡索、虎杖、苦参、黄连、常山、葛根、羌活等。

四、 由于证情的复杂化,早搏的病机常常是邪实与正虚互见,血瘀与痰凝互存,治疗上不应囿于一法,常须补清同用,镇通共施。

五、 在临床实践体验到,肝郁气滞是很多功能性早搏的主要病机。功能性早搏多见于女性患者,常由所愿不遂,情志不畅而作,常有胸胁胀满、憋闷、情绪不快、心悸不宁,心跳间歇,嗳气叹息,失眠多梦,舌偏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沉弦、结代。肝主疏泄,调畅一身气机,是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血行不畅而为瘀,津液凝聚为痰,阻于经络之中,血脉凝滞致使心血瘀阻,进而心脉失养发病,故调理气机是一重要方法。肝藏血,心藏神,神藉血养而安,血赖气行而达,肝脉之支者上注胸中,若肝郁化火,扰及心神,则心悸心烦,口干口苦,证属实,纵然脉见沉细,亦未必是虚证。病程日久,由气滞而致血瘀,伤阴耗气,聚湿生痰,则病情更为复杂。治疗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香附、川芎、延胡索、甘松、娑罗子、八月扎、黄连、黄芩、甘草等。

【验案举隅】

验案一

胡某,男,52岁,工人。1988年1月28日就诊。主诉:胸闷、心悸8个月。 病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987年5月经常感到胸闷、心悸,经服西药慢心律,虽有减轻,但不能完全控制,胸闷间作,气短,心慌,活动后加重,头昏,面部发热,两目发胀。检查:面部潮红,心率84次/分,心律不齐,每分钟早搏5~6次,脉细,叁伍不齐,舌质红,苔薄黄。血压:18.7/11.7kPa。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室性早搏。诊断:心悸,气阴两虚。治疗:益气养阴,清心安神。处方:太子参12克,大麦冬10克,罗布麻叶15克,山苦参10克,丹参l0克,炙甘草10克,桑寄生15克,熟枣仁10克,牡蛎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黄连3克,生地12克,苏噜子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早搏基本控制,心悸、胸闷、头昏、面部发热、口干均有减轻,夜寐多梦。舌苔薄黄,舌质红偏暗,脉细,血压20.5/12kPa。仍从气阴两虚,心经郁热,心神不宁治疗。前方再服7剂,水煎服

三诊:早搏已控制,心悸、胸闷消失,头昏不著,面部发热减轻。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血压20/12kPa。从肝肾不足,气阴两虚,心经郁热治疗。 处方:太子参12克,大麦冬l0克,丹参l0克,山苦参l0克,黄连3克,炙甘草3克,罗布麻叶15克,生地12克,炙黄精l0克,珍珠母30克,牡蛎30克(先煎),熟枣仁l0克,合欢皮l0克。7剂,水煎服。

随访6个月,早搏一直未再发作。(《中国当代名医医案医论选》周仲瑛医案)

按语:

周仲瑛所治胡某案既表现胸闷、气短、心慌、活动后加重、脉细等气虚之象,又见头昏、面部烘热、口干、舌红苔薄黄等阴虚郁热之征,故辨证当属气阴两虚,心经郁热。虽病位在心,但有肝肾不足,故在益气养阴、清心安神法中佐补益肝肾之品以调之。《景岳全书》云:凡治怔忡、惊悸者,虽有心、脾、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认为心悸的发生与肾关系密切。方中人参、炙甘草补益心气,麦冬、生地滋养心阴,酸枣仁安神宁心,牡蛎、珍珠母镇心安神,生地、黄精、桑寄生补益肝肾,罗布麻叶、苦参、黄连平肝清心,合欢皮、苏噜子解郁安神。故有补益心肾,清火宁心之功。

验案二

孔某某,男,职员。初诊1975年2月6日。二年来心悸时作时止,胸闷善太息,气短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结代。1972年心电图示频发早搏,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证属气血亏损,心失所养,以致心阳不振,气血失于调畅,治当补益心气,调养阴血,兼通心阳,佐以理气活血之法。处方:党参12克,炙甘草9克,桂枝6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淮小麦30克,佛手3.5克,郁金12克,香橼皮9克,茶树根30克,大枣5枚。7剂。

二诊:药后心悸略减轻,胸闷已瘥,舌苔薄,脉小弦结代,再拟前法。原方去淮小麦,加磁石30克。7剂。

三诊:心悸已减,每日仅胸闷1次,时间较短,仍守原方,7剂。

四诊:心悸胸闷较前减轻,自觉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小弦,结代已少见,近日已上班,仍予前法治之,7剂。

五诊:心悸续见减轻,偶有胸闷,精神渐振,苔薄腻,脉弦,偶见结代,再予益气养心,活血通阳。处方:党参9克,炙甘草9克,桂枝6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丹参12克,郁金9克,茶树根30克,6剂。(《黄文东医案》)

按语:

患者由于气血两虚,心失所养,心阳不振,气血不调而致气虚血瘀,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太息、脉结代。方用炙甘草汤合甘麦大枣汤,以党参、炙甘草补益心气,当归、赤芍、丹参行气活血,调养心血;桂枝配炙甘草温通心阳,淮小麦、大枣养心润燥而安神,佛手、郁金、香橼理气开郁而宣痹,茶树根配炙甘草治脉结代。本例治疗上重在补心气、通心阳,心气复则血脉远脉结代自愈。再用补血养血之品使脉道充则阳气有所依而不致浮越,故心悸止。不用生地、阿胶恐有碍胃气。全方共奏益气养心,活血通阳之功,药症合拍,疗效满意。

验案三

陈某,女,33岁,1983年3月28日初诊。患者频发室性早搏年余,素有胃病多年。自觉心悸、胸闷如压,怕冷、面红、时有盗汗,泛吐酸水,便溏,舌苔薄,脉细结代。心电图示:室性早搏。证属心肾不交,治以清上实下,交通心肾为主。处方:全瓜蒌9克,川连末2克(吞服),肉桂3克,鹿角片6克,丹参30克,麦冬30克,郁金12克,煅瓦楞30克(先煎),炙甘草6克。

二诊:服7剂后,早搏消失,服15剂后,面红盗汗亦除,大便转实,泛酸亦止,惟怕冷尚存。守上方去麦冬、川连、瓦楞,加附子6克(先煎)。继服14剂后,怕冷之症亦除,早搏一直未见。守方随证加减调理至1983年7月19舀,复查心电图提示:早搏消失。(《现代名中医内科绝技》郭业勋医案)

按语:

本案例患者有面红盗汗之阴虚内热之象,又有怕冷便溏之寒象,属心肾不交之证,故治予清上实下,交通心肾,佐以温脾和胃。方中黄连清心火,肉桂、鹿角片温肾阳,合而清上实下,交通心肾;复配瓜蒌宽胸理气、化痰散结,丹参活血化瘀通血脉,麦冬滋养心阴,共奏交通心肾,调理阴阳之功。

验案四

赵某,女,50岁,2003年5月14日初诊。经水不调半年,自觉有早搏,现月经刚断,感心悸,胸部隐痛,头晕,头痛,心烦,气短乏力,胃部遇冷则痛。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性早搏。舌淡暗,苔薄黄,脉细弱。中医诊断:心悸(冲任失调)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处方:黄芪45克,桂枝12克,白芍30克,当归15克,人参15克,干姜9克,生地黄15克,仙灵脾15克,延胡索30克,三七粉3克,木香9克,砂仁6克,麻子仁9克,炒枣仁30克,甘草30克。6剂,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6剂药物服毕,早搏即不再发作。后以上方加减,调治3个月,诸证悉平。

按语:

女性在更年期常有心慌心悸,时常伴有潮热等更年期症状,或有胸闷胸痛等症,此时常需和冠心病鉴别。一般说来,女性常在闭经后数年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升高。此时心系症状多因更年期引起,主要是因为肾中精气渐亏,阴阳不调。治疗常用二仙汤调和阴阳,本例病人,除肾虚外,还有中焦虚寒,肝脾失调之象。中虚则化源不足,阴阳俱乏,无以奉心,营卫不和,则虚烦心悸。气血不足,则胸痹、眩晕。本方以黄芪建中汤为主,加当归以增补血之功,佐理中汤温补中焦,又有经方人参汤治疗胸痹之意。生地黄、仙灵脾补肾,木香、砂仁等药为随证加减。

验案五

周某,女,46岁,教师,1991年9月30日初诊。心悸胸闷腹胀反复发作7年,复发加重1月。1984年行人流术后,情志不舒,大量食用海马、蒸鸡等,致手足浮肿,心悸,腹胀,以为虚损使然,又过服补益之药膏(药名不详),上证加重。曾到某医院诊治,心电图:多发室性早搏,服心律平、谷维素、肌苷片等西药及中药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剂,无明显效果。现心悸胸闷,头昏乏力,失眠多梦,性情烦躁,腹胀纳呆,嗳气频作,大便干燥,小便灼热,月事已3月未潮,舌红苔薄黄,脉来结代,每分钟歇止8~9次。症由情志不遂,滥用补益,则肝气郁滞,脾胃失运,血运失常,心神失养,故有心悸胸闷、纳差腹胀、性情烦躁、脉来结代等证。治疗之法,当以疏肝解郁、宽胸理气、健脾和胃、养心安神为法。处方:柴胡10克,炒枳壳10克,制香附10克,苏梗10克,郁金10克,瓜蒌皮12克,薤白10克,橘红10克,白芍12克,炒丹皮10克,茯神15克,合欢皮10克,麦芽15克。服用上方5剂,心悸好转,浮肿腹胀减轻,大便也较前通畅,脉转细数,惟稍有胸闷。于前方适量参入养血活血之品:柴胡10克,炒枳壳10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12克,瓜蒌皮12克,薤白10克,郁金10克,苏梗10克,制香附10克,合欢皮10克,麦芽15克。连服15剂,心悸胸闷消失,身无浮肿,纳食正常,脉象细而弦。惟食后稍感腹部不适。后用疏肝健脾、养血和血之剂调治而愈。

按语:

情志失调是导致心律失常的病因之一。《灵枢口问》 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 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虚无所定,故气乱矣。可见,各种情志刺激都可能伤及心脏,心神受损又可影响其他脏腑,反过来又加重心脏病情。从临床观察,情志失调引起心律失常者以肝气郁结者为多见。因此调理脏腑气机、解郁行滞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两个方面。症见胸闷心悸,失眠多梦,短气乏力,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嗳噫频作,食纳呆滞,或咽中如物梗阻,吞咽不利,月经不调,甚或闭经,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结代或细而结代。此证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有心律失常者。治宜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李培生心律失常诊治经验)

第二节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包括一大类心动过速,大多数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形态正常、RR间期规律而无心室预激表现。当折返发生在窦房结、房室结和心房,以及心房与心室共同参与形成大折返回路,或心房、房室结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所致心动过速,称为室上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由于一个心房的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所致的心房节律紊乱。其发生率可能仅次于早搏而居第2位,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房颤与室上速,主要与中医的心悸、怔忡、奔豚气等相关,两者在中医辨证和治疗有类似之处,故合并讨论。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心,可直接发病,亦可由其他疾病所并发。常与体质虚弱、情志所伤、饮食劳倦、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平素痰热内蕴之体,复因郁怒,肝失条达,胃失和降,脾胃运化失司,水谷精微聚而为痰,气郁化火,痰火扰心成病;风寒湿邪搏于血脉,日久不愈,内舍于心,使心脉闭阻,心气被抑,气滞脉闭,心血瘀阻而发病;或由久病不愈,气血亏耗,心失所养而悸动不安。病理性质有虚有实,病理因素有痰火、瘀血。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主要根据心电图

1.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①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房早,房率160~220次/分;②PP间期匀齐,PR>O.12秒;③QRS波群形态一般呈室上性。

2.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①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交界性早搏,频率150~200次/分;②室率匀齐,QRS波群呈室上性;③可无P波,或可有逆行P波,PR0.12秒,R-P0.20秒。

3. 房颤:①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大小不一,振幅高低不一,快慢不均的f波,频率350~650次/分;②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③R-R间距绝对不齐。

二、中医辨证要点

心动过速属实证者,脉滑数有力,舌质红苔黄,面赤气粗,性躁易怒,心烦不得卧,便坚溲赤,多有痰火扰心所致。

虚证者,脉数而细软无力,舌嫩红或边尖红,有裂纹,苔薄黄,颧红或面色无华,筋惕肉稠,寐少梦多,心烦盗汗,头荤口于,乃因阴血亏虚,阴虚阳浮,心神不宁所致。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本病辨治应以虚实为纲,虚证以心气虚弱为基础,兼有阴伤及阳虚甚则心阳虚脱,治疗分别予以益气、滋阴、温阳、回阳。实证以痰火扰心及瘀血内阻为多见,治疗分别予以清热豁痰、活血化瘀。因虚实每每互见,常需补虚与泻实同用,但应辨清二者的主次而相应施治。

二、分证论治

1. 痰火扰心证

主症 心悸不安,胸闷烦躁,头晕失眠,痰多,口干苦。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豁痰,宁心安神。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常药用如:黄连6克,法半夏10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甘草6克。

如热盛加山栀10克,黄芩10克以清热泻火;如火郁伤阴,见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去枳实、半夏、陈皮,加生地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以养阴生津;如腑气不行,便结者加制大黄6克,全瓜蒌10克行气通腑。

2. 瘀血内阻证

主症 心悸怔忡,胸闷或痛,呼吸气短,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促。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如:桃仁1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牛膝10克,香附10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

兼气血不足,见乏力气短,面白无华,头晕目眩者加炙黄芪15克,白芍10克,龙眼肉10克以调补气血;兼有痰浊见胸闷明显,痰多,口粘者加枳实10克,半夏10克化痰泄浊;瘀从水化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者,可加汉防己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以利湿化浊。

3. 气阴两虚证

主症 心悸怔忡,虚烦多梦,气短乏力,汗多口渴。舌淡或红,苔薄白,脉虚数。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生脉散加减。药用西洋参5~10克,酸枣仁10克,麦冬15克,玉竹12克,五味子5克。

如阴虚火旺者,症见心悸不宁,口舌干燥,可加黄连6克,百合15克,莲子心5克 清心安神;如肾阴不足,见腰膝酸软,目眩耳鸣,可加首乌15克,枸杞子15克以滋阴补肾;如心脉瘀阻见胸闷刺痛,舌瘀点瘀斑,脉细数可加丹参15克,苦参15克,三七6克活血化瘀;如气虚之极,阴虚及阳,心阳虚脱可见心悸气促,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可加红参10克,附片10克,煅牡蛎30克 回阳固脱。

【验方偏方】

1. 定心汤:黄芪20克、炙甘草、人参各15克红花、丹参各10克生地、麦冬各20克等。每日1剂,分3次口服,30剂为1疗程,用于房颤之气阴两虚者。[张艳,等.定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心房纤颤60例临床体会.中医药学刊.2006;24(10): 1792]

2. 敛心冲剂:炒枣仁12克,柏子仁l0克,夜交藤10克,琥珀3克(冲服),龙齿10克,苦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水煎服,日2次。用于阴虚火旺型。[孙启凤.敛心冲剂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总结.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2;(2):29]

3. 苦参增液汤:苦参12克,黄连10克,麦冬10克,玄参12克,炒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水煎服,日2次。用于本病阴虚火旺型。[鞠文翰.苦黄增液汤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四川中医,1989;(9):10]

4. 除颤汤:丹参10克,苦参10克,炙甘草8克,柏子仁l0克,三七10克,川芎12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日3次。用于本病血瘀型。[王科权.除颤汤治疗快速性心房纤颤40例.吉林中医药,1989;(1):14]

5. 定心方:苦参10克,黄连10克,枣仁10克,茯苓l0克,党参10克,灵芝10克,丹参l0克,赤芍10克,瓜蒌10克,三七3克。每日l剂,水煎服。用于本病血瘀型。[贾钰华.定心方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45例临床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10):3~4]

6. 转律汤:苦参15克,桂枝15克,炙甘草20克,当归20克,丹参15克,枳实l0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益母草20克,甘松9克,日1剂,水煎30分钟取汁300ml,每服150ral,日2次。用于痰瘀交阻型之快速房颤。[杨发荣.中药转律汤治疗快速房颤32例.辽宁中医杂志,1997;(24):2~6]

7. 宁心除颤汤: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黄芪20克,茯苓12克,当归10克,赤芍l0克,炙远志6克,葛根l0克,枣仁l0克,生地l0克,川芎l0克,甘草4克,水煎服,日1剂。用于本病气虚血瘀型。[严婉英,等.宁心除颤汤治疗房颤16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18(4):19~201

8. 天王定心汤:生地15克,麦冬15克,女贞子15克,苦参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太子参10克,茯神10克,酸枣仁l0克,柏子仁l0克,茶树根10克,旱莲草10克,降香10克,生龙齿(先煎)24克,黄连3克。上药每日1剂,水煎两次混合浓缩300ral,早晚空腹各温服150ml。用于本病阴血不足型。[夏善玲.天王定心汤治疗反复发作性快速心房纤颤32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35]

【针灸推拿】

针刺内关透外关、合谷、厥阴俞,强刺激,不留针。或针刺内关、合谷穴,必要时加人中,均施捻转泻法,持续30分钟左右。

【临证备要】

一、 阵发性室上速及房颤,其因有异,病有久暂,青年人有之,老年人更为多见。一般来说,室上速有虚有实,多热;房颤多虚多瘀,一般发作短暂者多实,病程长、持续发作者多虚,青年人多实,中老年人多虚。因此临证应以辨证为主,结合病因、病性、病程、发病特点等进行治疗。

二、 就脉象而言,房颤和室上速的脉象为数、疾、促、涩等,中医辨证多属热证。《濒湖脉学》指出: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惟将火病医,数脉为阳热可知,由此可以看出,热象是本病的一个主要矛盾,治疗应抓住清热凉血的治法,用药如丹皮、赤芍、黄连、生地、丹参等。当然,患者多为本虚标实。常有阴血亏虚之象,在非发作期仍应重视滋阴养血,标本兼治。房颤日久,气血耗伤,室率常不甚快,多有心肾阳虚之证,此时瘀血更易内生,寒痰亦复滋蔓,此时当以温阳活血为治法,兼以益气养血,炙甘草汤常可使用,方中炙甘草为其主药,应加大用量,可用至20~30克。

三、 频繁发作时,患者心慌不安之状甚剧,且受情绪影响则易发作,应属惊悸,当用重镇安神之法,如磁石、龙骨、牡蛎、琥珀、珍珠母,对改善症状和促进房颤的转复有重要作用。本类药物虽为矿石类,只要配方得当,可大量长期服用,不必有碍胃之虑。

四、 阵发性室上速及房颤发作重者,当中西结合救治。

【验案举隅】

验案一

沈某,男,3l岁,工人。1964年10月19日因发作性心跳加快十余年而第二次住某医院,12月26日出院,住院号:75584。病员于十多年前即有发作性心跳加快,但发作次数不多,发作程度较轻,仅略感心悸、气急。1956年以来明显加重,发作次数增多,发作时并伴胸闷、胸痛、晕厥及小便增多等。1962年以来更加严重,每月甚至每天发作几次,每次持续几分钟至一整天不等。来去皆突然,不可捉摸,寒冷及精神紧张较易诱发。压迫眼球不能抑制其发作,洋地黄有短暂效果。过去无明显高血压或器质性心脏病史,家族中有明显先天性心脏病及阵发性心动过速遗传史。体检无特殊发现,心率在正常时为60次/分,心前区无杂音,发作时为180-220次/分,律齐,心音无变化,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后除用镇静剂外,未作特殊处理。于10月29日开始服中药后症状改善,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除因外出疲劳而大发作一次外,至出院前未再大发作。初诊:心系不振,舒缩不匀,心悸摇荡,胸次失旷,甚至汗出如淋,将近十年,屡发屡瘥。脉小弦,发时数疾无伦。拟以养心安神为要。灵磁石40克(先煎),苍龙齿30克(先煎),紫贝齿30克(先煎),破麦冬15克,五味子4克,茯神20克,柏子仁20克,泡远志8克,炒枣20克(研),浮小麦30克,杭白芍10克,广陈皮8克,白蔻衣4克,朱灯心2克。7帖。

二诊:心系不振,舒缩不匀,心悸摇荡,发时汗出如淋,脉亦数疾无伦,不发则乎,胸次失旷,再拟养心安神之法。 移山参5克(另煎冲服),破麦冬20克,五味子5克,灵磁石50克(先煎),苍龙齿30克(先煎),紫贝齿40克(先煎),紫丹参14克,茯神20克,柏子仁20克,泡远志8克,炒枣仁20克(研),浮小麦30克,杭白芍10克,朱灯心2克。7帖。

四诊:心悸较宁,自汗已瘥,胸次已舒,脉来较为调匀。再当生脉散、补心丹、枕中丹三方合参用之。移山参8克(另煎冲服),破麦冬20克,五味子5克,灵磁石50克(先煎),五花龙骨30克(先煎),紫丹参15克,茯神20克,柏子仁20克,泡远志8克,饭蒸菖蒲3克,炒枣仁20克(研),炙龟板25克,浮小麦30克,朱灯心3克。7帖。

七诊:四天前外出疲劳,夜间心悸剧发,胸次失旷,不能平卧,今已渐瘥,脉尚弦细而小数,续当和养为要。移山参8克(另煎冲服),破麦冬20克,五味子5克,灵磁石50克(先煎),五花龙骨40克(先煎),大生地20克,茯神20克,柏子仁20克,炒枣仁20克(研),炙黑甘草5克,杭白芍10克,炙龟板30克,大枣5个。7帖。

九诊:脉数渐缓,胸次较舒,心悸较宁,再当养心安神为治。移山参8克(另煎冲服),破麦冬20克,五味子5克,灵磁石50克(先煎),紫石英30克(先煎),五花龙骨30克(先煎),大生地20克,柏子仁20克,炒枣仁20克(研),泡远志8克,炙黑甘草5克,杭白芍10克,炙龟板30克,浮小麦30克,朱灯心3克。14帖。(《内科临证录》陈道隆医案)

按语:

陈道隆所治沈某案,心悸二十余年,心悸、汗泄是心气不足,脉小弦是血虚肝旺之象,发时脉疾数,是真阴下亏、虚阳浮越之候。脉症合参证属心气虚、心失所养,肾阴下竭,虚阳上越。故用龙齿、龙骨、紫贝齿、灵磁石镇摄浮阳;茯神、枣仁、柏子仁、朱灯心、浮小麦等补养心气;移山参配麦冬、五味子取生脉散之意益气养阴;龟板、生地滋养肾阴,气血充、真阴足、虚阳敛则心悸自止矣。

验案二

曹某,男,45岁,息县干部。主诉:心慌,失眠,多梦二年余。病史:二年来由于思虑过度,心情不畅,致使心悸,呈阵发性发作,遇劳则甚。发作时胸闻气促,周身乏力,头晕,汗出,不能自主。某医院心电图检查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服谷维素、安定、心得安、心得宁等药,未见明显好转。现症:面色无华,心悸频作,头晕失眠,多梦,精神萎靡。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诊断:心悸。辨证:血虚津亏,心失所养。治则: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处方:辽沙参15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茯苓9克,远志9克,夜交藤18克,珍珠母15克,丹参15克,莲子心3克。5剂。

二诊:诸症好转,入夜可寐,惟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拟宗上方,加朱砂l克(冲服)。5剂。

三诊:悸平,神旺,寐安。为巩固疗效,继予原方5剂。柏子养心丸2盒,续服。(《河南名老中医经验集锦》夏友岳医案)

按语:

夏友岳所治曹某案,心悸初期为气血不足,日久耗伤阴津,津血同源,心血虚宜补血养心,阴津耗当滋阴生津,养心安神。方用丹参、莲子心调营养血,清心除烦;沙参、麦冬、五味子滋阴生津,养心安神;珍珠母、远志、茯苓、夜交藤安神定志。心悸日久不愈,或叠进补血安神之剂迁延不瘥者,以此法治之,多能取效。

验案三

丁某某,男,50岁,1963年2月8日初诊。心悸,饭后易发生,伴有头晕、冷汗多。检查心脏有期外收缩。病重时则发生心房纤颤,往往因疲劳或情绪激动时诱发,下肢有轻度浮肿。晨起吐少量痰,大便溏,日2次。脉右关沉滑,左沉弱,均有结代,舌正苔薄白。属心气不足,兼有脾湿,治宜补益心气,温脾理痰。处方: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化橘红8克,炙甘草3克,炒枣仁15克,远志5克,石菖蒲4克,党参8克,枳实4克,松节15克。5剂。

复诊:药后期外收缩次数减少,房颤发作明显减少,但在饭后有时发作,下肢浮肿亦减,吐痰少。脉舌同前。原方加香木瓜5克,再服5剂。

三诊:期外收缩基本消失,房颤再无发作,但下肢仍微肿,易汗出,夜寐微烦躁,纳食稍减,大便同前。脉结代消失,余同前,舌正无苔。治宜和脾、滋肝、强心。原方去石菖蒲、枳实,加浮小麦15克,大枣3枚,白术5克。再服5剂。

四诊:药后较好,但仍易出汗,矢气较多。脉沉稍有力,舌正无苔。原方加减。处方:茯苓10克,法半夏10克,化橘红8克,炙甘草3克,炒枣仁5克,远志5克,玉竹10克,浮小麦15克,白术5克,松节15克,大枣3枚,5剂。药后症状基本消失。(《蒲辅周医疗经验》)

按语:

蒲辅周所治案例证属心气不足,兼有脾湿,痰湿扰心而成心悸。虽有痰,但出冷汗,下肢浮肿,大便溏,无热象而偏虚寒,故用温胆汤化裁,用党参而不用竹茹。可见临证要辨清寒热虚实、标本缓急,随证加减用药,才能有好效果。本案方用半夏、茯苓、橘红利湿化痰;石菖蒲、远志豁痰泄浊;党参、白术、枣仁、甘草健脾益气;枳实行气除滞,后期以玉竹、浮小麦益阴敛汗。本例看似治疗早搏,实则通过治疗早搏达到预防房颤的发作,临床运用可以借鉴。

验案四

患者,男,67岁,以发作性心前区不适2周余于2007年7月3日初诊。2周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心前区不适,自测心率50次/分未服任何药物,持续数小时后自行缓解。其后发作性出现上述症状,心率40~50次//m in。发现阵发性房颤病史2年,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40 /70 mmHg,HR 64次/分,律不齐,有早搏,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浮。中医诊断:心悸,心气亏虚,心神失养型;西医诊断:阵发性房颤。治以益气养心,宁心安神。药用:人参12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桂枝9,生龙牡各15克,炒枣仁20克,山萸肉15克,元肉15,柏子仁12克,生甘草6,赤芍15克,川芎15克,焦三仙各15克。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后自觉心率加快,房颤发作次数减少,余无特殊改善。上周无明显原因房颤多次发作,持续4小时~2天不等。血压120 /75 mmHg,HR 68次/分,律齐。舌淡红,苔薄白,脉结代。同上方加黄连15克,甘松15克。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自述本周未发生房颤,有时心率50次/分左右,但无明显不适。HR 78次/分,律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加减:同上方加黄芪20克,15剂,日1剂,水煎服。(朱明军教授辨证治疗阵发性房颤经验)

按语:

生脉散在《医学启源》及现代中医治疗中多用于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证。朱明军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在生脉散的基础上辨证施治,加减化裁,多有效验。方中人参甘温,益气生津,麦冬甘寒,养阴生津,五味子酸温,生津比汗,全方共奏益气养阴生津之效。由此可见,只要辨证准确,即使是普通的生脉散对房颤也能有很好的效果。

验案五

吴某,男,70岁,有高血压病史,阵发性房颤史2年,平时服用心律平、可达龙、复方丹参滴丸,但疗效欠佳,2005年11月前来就诊。房颤每星期发作1~2次,自觉胸闷气短乏力,口干,大便干燥,夜寐欠佳,舌红苔薄净,脉细数。中医诊断为心悸,证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拟方如下:南沙参12克,北沙参12克,麦冬9克,柏子仁15克,酸枣仁6克,麦冬9克,天冬9克,桔梗6克,玄参9克,苦参9克,五味子9克,远志9克,茯苓9克,茯神9克,降香24克,川芎9克,炙甘草30克。

二诊:上方连服14剂房颤未见发作,乏力、口干好转,夜间耳鸣,难以入睡,舌脉同前,原方加黄连3克,磁石30克、夜交藤30克。

三诊:续服20余剂房颤未发作,夜间睡眠改善,但患者仍担心房颤发作,胸中不适难以名状,坐卧不安,舌红苔薄净,脉数,上方加用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镇心宁神,生麦芽30克以护胃气。患者服药10余剂,睡眠及胸中不适明显好转,1年多来门诊随访,房颤未复发。(夏韵治疗阵发性房颤经验)

按语: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房颤阵发,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治以沙参麦冬汤合酸枣仁汤加减,以养阴安神为主,虽无多少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但通过药物的养心安神作用,同样使患者的房颤不在发作,对于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其房颤发作往往与精神情致及睡眠因素有相当大的关系,通过调节,减少患者房颤发作的诱发因素,从而可以明显减少房颤的发作。

第三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是由窦房结及其临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房传导障碍的综合征。临床常见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甚则昏厥等,多由缓慢心律失常或在此基础上的多种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病因以冠心病、心肌炎等较为多见,但不明原因者占相当比例。发病率迄今尚无确切统计资料,有报道称约O.2%。本病可累及各年龄组,以老年人为主,高峰发生年龄为60~70岁,但也可能是青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主要与中医的心悸、眩晕、厥脱相关。

【病因病机】

病窦的病因或由时感邪毒,内犯于心,伤及气阳,耗损阴血,或由先后天不足,年迈脏腑自衰,阴阳气血功能减退。发病机制主要是阳气虚衰,病位在心,肾为次之。主要病机为心阳虚、心肾阳虚,或兼脾阳不足。气虚则血少脉涩,而阳虚则脉寒,脉寒则挛急,血寒则凝泣,气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气血不能接续而见迟、结、代、促等脉,使脏腑失于温养,从而产生临床见证。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气衰阳亏是本,阴寒血凝是标。在阳虚的基础上还可夹有不同程度的血瘀、痰凝等病理因素,系气阳虚损,不能温煦鼓舞血脉,水湿气化失司所致。病程迁延日久,阳损及阴,出现阴阳两虚之重症。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符合下列心电图表现至少一项即可确诊:

(1) 窦性心率过缓(40次/分),持续1分钟;

(2) 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3) 窦性停搏3.O秒;

(4) 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房颤、房扑、室上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波动恢复时间>2.0秒。

2.下列心电图表现之一为可疑:

(1) 窦性心律过缓(50次/分),但未达上述标准者;

(2) 窦性心率60次/分,在运动、发热、剧痛时心率明显少于正常反应;

(3) 间歇或持续出现二度I型窦房传导阻滞、结性逸搏心律;

(4) 显著窦性心律不齐,RR 间期多次超过2秒。

二、中医辨证要点

本证多由心阳不振,心的搏动力弱,意味着心阳式微,不能鼓动血行畅流,属于心悸、虚劳病的范畴。严重者可停跳,甚至晕厥。所呈脉象,通常以迟或结为特征,或迟脉兼见沉细,反映出一系列饮证,属内脏阴寒,气血虚衰。属虚寒者,心率血流均较慢;若心动过速,数脉中见细涩虚软,沉取无力,不应误诊为心经热实之证;结合舌诊方面,舌质多为暗淡,舌体胖嫩,或兼齿印,若阳损及阴,则见黄白苔,或舌绛少苔。在辨证时,尤其要抓住阴盛则寒这一病机实质,注意到心阳虚是本病的关键,而以胸闷、心悸、气促、头昏、喜暖恶寒等症作为诊断依据。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本病辨证应以虚实为纲,虚证以心阳虚弱为基础,或兼脾肾阳虚,后期亦有阴血亏虚者,治疗以温阳益气为主,或辅以滋阴养血。实证以痰瘀为多见,但应区别痰、瘀的主次,或以化痰为主兼治其瘀,或以祛瘀为主佐以治痰。

二、分证论治

1. 心气阳虚证

主症 心悸气短,动则加剧,或突然昏仆,汗出倦怠,面色咣白,或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 温阳益气。

方药 人参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常药用红参10克,制附片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桂枝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

兼水肿,加防己10克,益母草各15克;兼血瘀,症见胸闷而痛,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加丹参、赤芍各15克,红花9克。

2. 心肾阳虚证

主症 心悸气短,动则加剧,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腰酸膝软,眩晕耳鸣,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迟结代。

治法 温补心肾。

方药 参附汤合右归丸加减。常用药如党参30克,黄芪30克,炙附片30克,补骨脂30克,淫羊藿12克,熟地15克,桂枝l0克,枸杞12克。

兼脾虚或有痰湿者,症见纳少腹胀,大便稀薄,倦怠,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加茯苓15克,白术15克以健脾利湿;兼血瘀者,症见胸部刺痛,唇甲紫暗,舌紫有瘀点,脉涩,可加红花l0克,川芎l0克以活血化瘀。

3. 气阴两虚证

主症 心悸气短、烦劳加重,倦怠乏力,头晕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微或结代。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生脉散加味。常用药物如党参24克,黄芪24克,黄精24克,太子参15克,百合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

兼血虚者,症见面色苍白,唇淡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而迟,去五味子、百合,加当归12克,熟地15克以养血补虚;

文章转载于:飞华健康网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9
次 | 评论:
10
条 | 好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