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仰庆惠、李志中 、刘益清、张惠珠
1.肥胖不应该被单纯视为身体脂肪含量过多,肥胖应该被视为一种以身体脂肪含量过多为主要特征的、多病因的、能够合并多种疾患的慢性病。肥胖定义差别必然导致对肥胖的态度和对肥胖治疗方法选择的明显不同。
2.肥胖的蔓延流行可以用人类生存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调节机制,不适应富裕社会的外界环境变化来解释。从基因角度分析,可将这种情况理解为,人类早期阶段被筛选出来的基因有利于身体内脂肪沉积,最近脂肪组织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支持上述“适应机制”的理论分析。这种对病因的理解,不仅为肥胖治疗的困难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有利于制定正确的肥胖防治措施。
3.肥胖是一种慢性病,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不仅在于身体脂肪含量过多,而且还在于体内的脂肪分布。因此,诊断肥胖除了根据身体脂肪含量多少判断其肥胖程度外,还应该根据其体脂含量和体脂分布等判断肥胖给患者带来的健康风险。
4.肥胖治疗目的不应该被视为“去除体内多余脂肪并防止其再生”,而应该被看作“将患者由:‘肥胖功能状态’转变为‘正常功能状态’,并使之长期维持”。肥胖治疗目的新提法有利于选择正确治疗方法和端正治疗方法。
5.肥胖治疗理论依据至少应该包括“热能负平衡(近似于脂肪负平衡)”、“保征供给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和“辩证施冶”三项内容。明确治疗理论依据有利于纠正肥胖治疗中忽视“供给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和忽视“辩证施治”等不良倾向。
6.肥胖治疗措施应该既包括现代医学方法又包括中医药措施,并且应该尽力将这两方面措施结合起来。一旦中医的宏观研究结果与西医的微观研究结果实现辩证统一,肥胖治疗就会出现突破性进展。
7.肥胖治疗效果应该根据减肥措施、减轻肥胖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肥胖并发症和死亡率的两方面作用进行评价。因此,肥胖疗效标准除了体重减轻量及其维持时间两项指标外,还应该增加反映减肥措施对机体影响(有利和不利)的有关指标。同时反映对机体有利和不利影响的肥胖疗效标准,这对于纠正盛行的单纯追求体重降低的错误倾向具有现实意义。
8.肥胖治疗可以分为体重丧失期和体重丧失后的维持期:肥胖治疗的中心环节可以被视为调节营养素摄入和增加人体热量消耗,也可被看成是调节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从动态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观点看问题,有利于减少肥胖治疗的副作用和维持减肥后的体重丧失;
9.意识活动是人大脑的最高级神经活动,一切具有长期疗效的减肥措施(外科手术除外)均与意识活动有关。意识活动在目前的肥胖治疗巾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从发挥意识活动作用的角度研究减肥措施具有实际意
10.基因因子决定人体是否可能变胖。有可能变胖的个体能否变成肥胖者及其肥胖程变,取决于环境因素影响,富裕社会环境因素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从而引起肥胖流行。鉴于肥胖治疗非常困难,中国人民应该吸取发达国家肥胖流行的历史教训,在维持目前的生活方式(以低脂肪膳食和较多体力活动为主要特征)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肥胖流行。儿童青少年建立和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较成年人容易,预防易感人群和儿童青少年肥胖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减肥必读》杂志)
文章转载于: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