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但是它必须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当机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糖的这种变化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糖在体内大量蓄积而引发疾病,这就是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两种。前者发病年龄较轻;而后者在老年人多见,发病率可达12%左右,是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在发病初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是血糖超过正常值。以后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出现容易饥饿、口干舌燥、饮食量增大、尿量增多、消瘦乏力等症状。临床上常将糖尿病的这些典型症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升高,可对全身各种器官造成损害,引起多种并发症。比如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皮下出血、缺血性溃疡、各种感染性疾病等,从而给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糖尿病的治疗是终生的,主要是控制饮食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必须有特殊的要求,这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所在,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措施。一般来说,轻度糖尿病只要坚持合理的饮食控制,并不需要药物治疗,便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随着病程的进展,或饮食控制不够理想时,则应考虑药物治疗,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中年人由于身体肥胖等原因,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大,而体内分泌不足,引起糖代谢紊乱而发生糖尿病。但是很多人在患糖尿病的早期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也许是已身在病中不知病。日久病情不知不觉地发展,可引起心血管系统及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进而危害健康和寿命。中年人若遇到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有潜在性糖尿病的可能。
1.阳痿:据统计,男性糖尿病患者并发阳痿的高达40%~60%,特别是中年肥胖者,更应警惕。
2.排尿困难:据统计,男女糖尿病患者出现排尿困难分别为42.3%和21.7%,中老年人如出现排尿困难,除外前列腺肥大时,应想到患糖尿病的可能。
3.分娩巨婴:婴儿出生时体重达4000~4500克者为巨婴。通过调查发现,糖尿病孕妇约15%~25%分娩巨大婴儿,并有多次自然流产或死产的病史。
4.周围神经炎: 现为手足麻木,身体有灼热或蚁行感。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约40%左右有上述症状。
5.反复发作的低血糖:病人出现多汗,尤以局部出汗多、饥饿、头晕、心慌等现象为多见。
6.皮肤发痒:全身皮肤发痒,特别是女性阴部的发痒程度更厉害。
7.视力改变:视力减退或早年出现白内障且发展很快。
8.昏迷:昏迷原因不明的病人,特别是静脉滴注葡萄糖类药物后出现昏迷者。
9.间歇性跛行:走路多了下肢疼痛难忍,不能行走或手掌挛缩。
此外,经常有倦感
即使什么也没干,身体也感到很疲劳;还有遗传倾向,往往是家中(父、母、兄、弟、姐妹)多有患糖尿病的人。常有饥饿感,嗜甜食。
当疑有糖尿病时,应尽早去医院检查。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的检测。若病人空腹血糖浓度在7.7mmol/L以上;口服2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浓度达11.0mmol/L即可诊断。当然,情绪紧张、感染、创伤、营养不良、长期卧床等也可影响人的糖耐量,造成暂时性的高血糖。尿糖阳性未必是糖尿病,它可以见于肾性尿糖、餐后尿糖、果糖尿等。尿糖阴性也不能排除糖尿病。患了糖尿病仅依赖于医生的治疗自然远远不够。病人应主动参与病情的控制,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病人应按医生指导的食谱进食,并保证按时进餐。饮食控制主要是米、面或其他淀粉类食品,禁忌吃糖,对副食品则可保持原来的习惯。②学会自测尿糖,并把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测尿糖的结果记录在案,以供医生参考。③定期到医院随防,如有发热、咳嗽、尿频、疖疮等情况,更应及时就诊。④不可随意停用或改变降糖药、胰岛素的用量;注意防止低血糖反应,若出现头晕、心悸、出泠汗等,应立即饮服糖水。⑤讲究人个卫生,注意皮肤清洁,保持良好的情绪,戒烟禁酒,适当参加活动。⑥病程较长者出现皮肤感觉障碍,微血管病变时,鞋袜不宜过紧,经常活动肢体,防止外伤、烫伤、冻伤等。
1.糖尿病人,在最初控制饮食时,饥饿感非常明显,常常难以忍受。作为医生首先要让病人了解饥饿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经过治疗病情改善后,饥饿感就会随之减轻。其次,要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认识到食量与习惯有关,减少食量无疑会感到饥饿,但只要想到一切为了治疗疾病,也就会逐渐适应的。控制饮食应循序渐进,如果主食量限制过快,一下子从1000克降至300克,容易导致酮症酸中毒,为此,可每周减少主食量100~200克,一般1个月左右限制到每日300克左右。
2.调整病人的饮食结构对减轻饥饿感有一定的帮助。应多吃低热能、高容积的食品,如黄瓜、大白菜、豆芽、菠菜、冬瓜、南瓜、韭菜、青椒、莴笋、茄子、菜花以及海藻类、磨菇类、豆腐渣等;用粗杂粮代替细粮,如红豆粥、莜麦面以及三合面、玉米面制作的馒头、面条等。高纤维食品可使胃有排空延缓,肠运转时间改变,且可溶性纤维在肠内形成凝胶等作用使糖的吸收减慢,同时可以增加耐饥力。高纤维食物包括有苦荞麦、果胶、麦麸、玉米皮、甜菜屑、麦糟、海藻类植物等。苦荞麦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对糖尿病初期控制饮食而饥饿感明显人,可以不必为整日饥肠辘辘而苦恼,苦荞麦可以适当多吃而不升高血糖。
3.糖尿病人每次进餐前先吃一碗蔬菜(含碳水化合物4%以下的蔬菜任选一种,少用油),以增加饱腹感,然后再进正餐。两餐之间饥饿时,可吃些黄瓜、西红柿等或采用加餐的办法,当然加餐的量是从正餐中减去的,而不是额外增加的量,也可把菜做得淡些,以降低食欲。
如果采用上述饮食调节的方法仍不能减轻饥饿感,可适当服用降糖灵、芬氟拉明或康健钠等抑制食欲,常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这对于了解病情变化,自我调配主副食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十分有利。
查四个时点尿糖:即查早晨空腹尿糖和一日三餐后两小时尿糖。留尿时要注意:一定要在留尿时点前半小时排空膀胱,到留尿时点留尿才正确。对照比较该时点尿糖和当时的血糖,常可粗略估计出本人血糖的大致情况。
查四段尿糖:即查从进食早餐、午餐开始到下一餐前,晚餐开始到睡前,开始睡觉到次日早餐前四段尿的尿糖。这四个时段的尿糖包括餐后血糖升高时期的全部尿糖。病情初步控制后,时点尿糖呈现满意。病情充分控制后,四段尿糖才呈现满意。
监测血糖比监测尿糖更有意义,病人可购置微型血糖仪自测血糖。自测血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血糖仪所测末梢血的血糖值可能比静脉血糖值高10%。
2.满意控制血糖的目标是空腹血糖低于140毫克/分升, 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80毫克/分升。
老年人血糖控制得过于严格容易出现低血糖,因此,老年人控制血糖的目标是消除引起症状的高血糖,即平均血糖水平控制在200毫克/分升左右,或控制在尿糖量很低不足以引起多尿症状的血糖水平,这样就不会发生脱水和低血压了。
3.有些病人餐后血糖控制得满意,而空腹血糖反而居高不下,此时应注意有无黎明现象或苏木基反应,应测夜间12时、晨3时、晨7时餐前血糖。凡夜间两次血糖值较高,而空腹血糖仍很高者,称为黎明(早4~8时)现象,是由于夜间生长素分泌并引起暂时性胰岛素抵抗所致。如果夜间两次血糖低,而空腹血糖仍很高者,称为苏木基现象,可能为出现夜间低血糖后引起的反跳性血糖增高。以上两种情况均需及时找医生调整治疗。
4.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控制得不满意的病人,应测夜间12时、晨3时、晨7时餐前血糖,还应测3餐后2小时血糖,总共6次血糖。这6次血糖值非常有利于医生调整治疗。
李老师在一次偶然的检查中发现尿糖阳性,他想:尿中有糖当然就是糖尿病了。于是,他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还自作主张服用优降糖、降糖舒、D-860等药物,饿得他全身无力,头昏眼花,两次几乎晕倒。后经确诊,他并不是患了糖尿病。
导致尿糖阳性的原因很多,如内分泌或代谢紊乱所致的血糖升高可致糖尿;肾脏对糖重吸收功能缺损可致肾性糖尿等等,这些都是由疾病所致,应当按不同疾病给予适当治疗。但还有一些是暂时的生理性糖尿,并非身体患病所致。一般来说,进食之后,营养物质(包括糖)吸收入血,血糖浓度升高,这使得肾脏滤入尿液中的糖量超过了肾对糖的重吸收能力,致使尿糖增高。因此,发现尿糖呈阳性者,均应再次复查空腹晨尿,以便确诊。
此外,服用某些药物如退热药、抗结核药、维生素C等,也会导致尿糖假阳性。正在服这些药物的人,如果尿糖检查呈阳性,应先停药1~3天,再做检查,方能判别尿糖真假。此外孕妇在妊娠期间亦可出现尿糖阳性,这是由于妊娠期内性糖激素增加以及孕妇对体内胰岛素不敏感所致,一般产后即可消失。因此,仅根据一次尿糖检查的结果是不能诊断出糖尿病。
合理饮食对于糖尿病人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这不是每个病人都已解决的问题,多数病人对饮食疗法的意义和作用往往认识不足,要么担心饮食过量而对很多食物望而生畏;要么忽视饮食疗法而随意吃喝,致使病情波动,血糖居高不下,多种并发症缠身。殊不知,饮食疗法是各种类型糖尿病的基础疗法,且无一例外的需要终生坚持。
合理控制热能是饮食疗法的首要原则。例如:一个身高为165
厘米,体重60公斤,从事脑力劳动的Ⅱ型糖尿病人,一天所需热能约为7400千焦耳(即1800千卡)左右。具体可将主食控制在每日250~300克,牛奶
250克,副食中瘦肉50~100克或豆制品100克,烹调用植物油20克左右。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将主食控制很严格而放宽副食,因鸡、鸭、鱼、肉、蛋等副食品多为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长期超量食用易导致心、脑、肾、眼和神经的并发症,更不利于控制体重。
糖尿病膳食应该是营养素丰富而齐全、配比合理的平衡膳食。食物种类的多样化是摄取全面营养的必要条件。1日3餐应做到主食的粗细搭配、副食的荤素搭配,且应严格地定食定量。科学的餐次为每日4~5次,如突然增加体力劳动,还需临时加餐。
水果中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因其含糖量较多,患者担心吃了,血糖会升高,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所以糖尿病人夏季不该大量吃西瓜。但在病情平稳、血糖不高、尿糖不多的情况下,限量且替代部分主食,用一些含糖量低的水果是可以的。例如午餐减少25
克主食, 在下午3~4点钟吃400~500克西瓜,但需经常监测血糖、尿糖,一旦升高立即停用水果。
饥饿感是糖尿病的明显症状之一,当症状明显而难耐时,可吃些蔬菜,如黄瓜、白菜、芹菜、西红柿等,也可饭前先吃些清淡的蔬菜打底,而后再吃主食,能增加饱腹感。有人用较大量的花生米、瓜子、豆制品甚至用大量的牛肉、鸡蛋充饥。这对于稳定病情和控制体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当然,全素食更不足取。
提醒大家,饮食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当您经过2~3个月的调整,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科学进餐,定会改变过去那种越吃越饿越乏力,越喝越渴越尿多的状况,会有吃得不多,喝得不多,反而不饿不渴有力气的感受,这正是饮食疗法有成效的表现。
目前,治疗方案仍以节制饮食为主,若不能缓解病情,则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胰岛素注射液及甲糖宁(即D860)、降糖灵、优降糖、氯磺丙脲等口服降糖药。但在使用时需注意忌用某些药物,否则会降低药效,甚至危及生命。
1.有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去炎松、泼尼松和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均能增加肝糖元,减少组织对糖的利用和分解,促使血糖升高。若将它们与口服降糖药合用,便可产生对抗作用,使疗效降低。又如速尿、双氢氯噻嗪等,能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升高,甚至发生昏迷。再如氯丙嗪、非那根、泰尔登、奋乃静及促甲状腺激素等也有类似情况,故不宜合用。还有雌激素、黄体酮及口服避孕药等,对降糖药均有降效作用。
2.另有一些药物,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会相互干扰,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反应。如甲糖宁与异烟肼、利福平合用,后者会促使肝脏分泌较多药酶,加速前者代谢与排泄,使病情恶化。又如胰岛素与利血平联用,后者能增强前者作用,可出现低血糖反应。再如氯霉素能抑制肝内药酶的活性,使口服降糖药代谢减慢,易引起低血糖。同样,优降宁、复方新诺明也会导致低血糖。至于优降糖与心得安并用,前者作用变得强而快,后者既能促使胰腺分泌胰岛素,又会掩盖低血糖引起的心率增加等征象,故不宜同服。另外,胰岛素、甲糖宁、优降糖、氯磺丙脲与抗凝血药双香豆素联用,不仅能引起出血,而且易发生低血糖。还有胰岛素、优降糖、甲糖宁与阿司匹林并用,能减慢降糖药的代谢与排泄,加之阿司匹林本身也有降糖作用,因此可出现低血糖昏迷。甲糖宁、氯磺丙脲、保泰松等同用,能抑制降糖药的代谢,而招致急性低血糖反应。此外,四环素、土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若与降糖灵合用,可产生大量乳酸,酿成酸中毒,有生命危险。
3.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用药期间一定要禁酒。因少量多次饮酒,会促进肝内药酶分泌,使降糖药加速代谢而降低疗效。酗酒则能抑制药酶的活性,使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的代谢受阻,引起严重的低血糖,甚而致死。再则,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的氧化也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毒性反应,如头痛、恶心、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有可能因休克而危及生命。
1.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必须定期查血糖,特别注意的是必须查饭后血糖,或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功能检查。
2.大于40岁的中老年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女性过期妊娠者、胎儿过大或有死胎者,以及有自发性低血糖历史及有过尿糖阳性而空腹血糖正常者,均需作进一步完善的胰岛功能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糖尿病。
3.有些糖尿病患者无明显糖尿病症状,而仅出现合并症的表现,如突然视物模糊、视力障碍,无原因的周身皮肤瘙痒或反复起疖子,女性病人外阴瘙痒、频繁的尿路感染,手脚发凉,四肢麻木或疼痛,以及突然出现脑血栓、心肌梗塞、意识障碍及昏迷等,发现以上情况均应立即去就诊,以便及早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顾名思义与怀孕有关系,但这种疾病常常不易被常人所理解,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怀孕前既没有发现过糖尿病,也没有多吃、多喝、多尿的糖尿病症状,怎么会无缘无故患上糖尿病呢?在生活中确有妊娠期妇女由于糖代谢的变化、内分泌的变化容易患糖尿病。国外文献报道,妊娠糖尿病约占孕妇的百分之十左右,除少数原来就有糖尿病未被发现外,大部份是怀孕引起的。为什么怀孕容易患糖尿病呢?
胎盘形成以后,逐渐分泌较多的胎盘生乳素,这种激素能够抵抗人体内的胰岛素,加上孕妇体内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都能够对抗胰岛素,如果孕妇胰岛素功能本来就不足,就容易发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可直接影响胎儿发育,因为孕妇血糖升高的同时,多余的糖很容易透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发生高血糖,胎儿被迫要将过多的糖贮存起来,一方面要消耗更多的氧,致胎儿缺氧易引起不良后果;另一方面过多的糖要变成脂肪贮存在胎儿体内,使胎儿体重增加,成为巨大儿;胎儿高血糖可使肺成熟延迟,生后易发生呼吸困难综合征。因此在妊娠期应该注意筛查糖尿病,并做出诊断,才能确保胎儿安全。
怎样在孕期发现糖尿病呢?首先应在有可能发生糖尿病的孕妇中筛查,即孕妇年龄超过30岁;近亲中有糖尿病人;肥胖;反复自然流产;曾有过找不到原因的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史和畸形史;孕妇有慢性高血压病;尿糖阳性;反复发生感染;妊娠胎儿大于孕周或分娩过巨大儿;羊水过多;有多食、多饮、多尿等情况的孕妇。目前采用的
筛查方法:用250毫升水冲口服葡萄糖50克,服后1小时抽血查血糖。如果血糖超过正常范围,应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最后确诊。凡糖耐量试验有两项超过正常值者,就可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第一次筛查正常的孕妇,如仍怀疑有妊娠期糖尿病,应在妊娠晚期即25周后重复筛查一次,以减少漏诊。
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应先进行饮食调整,如果饮食调整后空腹血糖处在正常范围者,不必用胰岛素治疗。因为有一部分孕妇,在妊娠期尿糖阳性,是由于怀孕使肾脏排糖阈限下降所致,所以尿糖阳性是不是有糖尿病,应经过检查才能确定。
在妊娠期发现糖尿病的孕妇不必紧张,应听从医生指导,以免除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多数人分娩以后不再受到胎盘内分泌激素影响,胰岛功能足够应付正常代谢需要,就不会有糖尿病存在。但过一段时间或年长以后,发生糖尿病机会就较多,所以妊娠期发现糖尿病并不是坏事,应在分娩后3至6个月再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重新控制饮食,恰当治疗,就不会因长期高血糖引起血管病变而影响各器官功能。
小王今年34岁,结婚10年,先后4次怀孕,但不是流产,就是死胎。5年前,小王在一次怀孕昏迷时,发现患有糖尿病,从此便不敢再孕。后来,小王按医生的指导控制饮食,应用胰岛素治疗,使血糖稳定,终于第5次怀上了孩子,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母子安康。
糖尿病不但会引起全身代谢紊乱,还会影响性腺功能,因此会出现闭经或月经稀少,难以受孕。据统计,糖尿病人怀孕率仅为0.5%~2%。但糖尿病人经过合理治疗,怀孕率可以提高。此外,糖尿病人妊娠后,由于体内胎盘激素、皮质激素、雌激素等分泌增多,这些激素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加之胎儿营养的需要,身体代谢增高,又会促使血糖升高,使病情恶化,易引起酮症酸中毒、羊水过多、先兆子痫、尿路感染、肾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加重、分娩时大出血,感染也屡有发生。母亲过高血糖还可引起巨大胎儿、流产、死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分娩后新生儿死亡、甚至母婴双亡。
由于糖尿病对母婴均有影响,故病情不稳定者最好不要生育,特别是那些有并发症的患者。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又没有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并发症,方可在医生指导下怀孕。糖尿病人一旦怀孕,仍要重视控制饮食,不然易使血糖升高而加重病情,但也不能太过,否则影响胎儿发育。一般来说,妊娠期每日总热量应比妊娠前略提高,其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40%~50%,蛋白质占20%~30%,脂肪占30%,还要补充维生素、钙等。经控制饮食,血糖仍不正常者,可选用胰岛素治疗,先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
文章转载于:飞华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