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楼台先得月 肠癌最易转移肝脏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甲状腺乳腺外科副主任万云乐副教授说,由于解剖原因,自结肠出发的血流汇入肝脏的门静脉,然后进入肝内。随血液而行的,可能就有癌细胞。“近水楼台”,肠癌的第一个也是最常见的转移灶,便是肝脏。约25%的病人在诊断为肠癌的同时,已被发现伴随肝转移。另外,还有接近一半的病人在肠癌术后出现肝转移。
稍可庆幸的是,肠癌出现肝转移之后,再出现其他部位转移的相对较少,这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便利”。另外,由于肠癌肝转移发生得比较普遍,医学专家对此的研究也更加广泛和深入。
事实上,随着近年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及规范性治疗方案的提出,令人绝望的肠癌肝转移病人,如能接受规范、积极的治疗,还有一半病人有治愈希望。
肝转移,能切就切
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的确很高,却并不意味着这些病人只能进行姑息治疗,而是应该争取更加积极的治疗。专家和专科医生已经达成共识,对肝转移的大肠癌病人,还是要尽量争取积极的手术切除。
万云乐副教授解释说,在切除原来的肠癌后,肝转移癌也要尽量进行手术切除。若手术成功,还能获得接近一半的生存率。这个数字相对于其他肿瘤发生的转移,能让人乐观得多。
即使一些原发灶已切除,而肝转移灶太大或由于其他原因没办法一起切除的,还可经过术前化疗或加用靶向治疗,将肿瘤缩小,为手术切除创造条件。
不少病人在经受前期手术和化疗后,加上“转移”带来的打击,身体比较虚弱。此时做术前化疗,可选择效果相当,但不良反应明显小于传统化疗药物的新化疗药。例如卡培他滨(希罗达),它是一种可口服的新型化疗药,是肠癌化疗常用药5-氟尿嘧啶的衍生物。由于它本身没有毒性,只有被肿瘤组织内的某个物质“激活”后才有毒性,故比起它的“前辈”5-氟尿嘧啶,它对肿瘤以外的组织器官的损伤小了许多,一般病人都能承受。这就既为接下来的肝转移灶手术切除创造了条件,又提供了“身体的本钱”。病人化疗后再接受转移灶切除,仍可获得近30%的生存率。
有时候,在经过有效的术前化疗后,病人和家属觉得既然化疗有益,就该继续化疗,不想再进行手术“折腾”。事实上,转移灶的存在始终是个定时炸弹,只要化疗后有了切除机会,还是尽量立即切除。
甚至转移灶切除后一段时间再次发生的肝转移,如果条件许可,也还是可以争取手术切除。
术前检查,不做无效手术
肝转移灶是危险的,要想办法清除它。不过,在临床上,医生常碰到一些病人,手术确实将肿瘤的原发灶和肝的转移灶给切了,但病人的生存质量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或者有时候决定手术了,开腹后却发现情况并不适合。这样的手术,医生称之为“无效手术”。
可见,并不是所有肝转移的肠癌病人都能从手术中获益的,医生必须进行严密的分析,才能决定是否手术。而这一般需要借助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原先术前病人都会接受腹部CT检查,去年,在代表肿瘤治疗先进水平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议上,专家们建议,在进行肝转移灶手术前,在CT检查基础上加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进行术前评价,从而选择出真正能从手术中获益的病人,避免一些无效的手术,也免得病人承受更多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当然,这个权衡过程很专业,作为病人和家属,可和医生充分交流,也可寻找“第二方意见”,即在自己的主治医生之外,听取另外一位专家的意见。目前,有些医院对肠癌肝转移病人,存在内、外科各自为政,诊疗方式相对混乱的问题,使得病人有时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方法。多听取另一方意见,也是国外医生所提倡的做法,毕竟专科医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刻的见解。
文章转载于:家庭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