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的改变,多数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稀便,大便带血及粘液,有时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变细,中下腹部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右半结肠癌患者常发现腹部肿块,注意有无贪血,消瘦,乏力,水肿,低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状,肿瘤坏死或继发感染时,患者常有发热。
可扪及腹部包块或指肠指诊时发现包块,包块多质硬伴有压痛,形态不规则,贫血,消瘦,恶病质,伴淋巴转移者压迫静脉回流可引起腹水,下肢水肿,黄疸等。
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30~69岁占绝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中晚期病人常见的症状有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症状,腹部肿块,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所致症状及肠梗阻,肠穿孔等。
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腹部不适,如腹部隐痛,右侧腹饱胀,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进食后症状常加重,有时伴有间歇性腹泻或便秘,易与右下腹常见的慢性阑尾炎,回盲部结核,回盲部节段性肠炎或淋巴肿瘤相混淆,结肠肝曲癌可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类似慢性胆囊炎,一般认为,右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上部;左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下部,如癌瘤穿透肠壁引起局部炎性粘连,或在慢性穿孔之后形成局部脓肿时,疼痛部位即为癌肿所在的部位。
一般形状不规则,质地较硬,表面呈结节状,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癌早期有一定的活动度及轻压痛,升,降结肠癌如已穿透肠壁与周围脏器粘连,慢性穿孔形成脓肿或穿破邻近脏器形成内瘘时,肿块多固定不动,边缘不清楚,压痛明显。
为癌肿坏死形成溃疡及继发感染的结果,因毒素刺激结肠产生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加或减少,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排便前可有腹部绞痛,便后缓解,如癌肿位置较低或位于直肠,可有肛门坠痛,排便不畅或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粪便常不成形,混有黏液,脓血,有时含血量较大常被误诊为痢疾,肠炎,痔出血等。
癌肿表面坏死形成溃疡可有持续性小量渗血,血与粪便混合不易引起病人注意,但可因慢性失血,毒素吸收及营养不良而出现贫血,消瘦,无力及体重减轻,晚期病人有水肿,肝大,腹水,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现象,如癌肿穿透胃,膀胱形成内瘘也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因肠腔内肿块填塞,肠管本身绞窄或肠腔外粘连,压迫所致,多表现为进展缓慢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的早期病人可有慢性腹痛伴腹胀,便秘,但仍能进食,食后症状较重,经泻药,洗肠,中药等治疗后症状多能缓解,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发作之后梗阻渐趋于完全性,有些病人以急性肠梗阻的形式出现,在老年人的急性结肠梗阻中约半数以上由结肠癌所引起,当结肠发生完全性梗阻时,因回盲瓣阻挡结肠内容物逆流至回肠而形成闭袢性肠梗阻,从盲肠至梗阻部位的结肠可以极度膨胀,肠腔内压不断增高,迅速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穿孔,引起继发性腹膜炎,有些患者既往症状不典型,很难在术前明确诊断,位于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的癌肿在肠蠕动剧烈时可导致肠套叠。
结肠癌病人不一定具备上述典型症状,其临床表现与癌肿部位,病理类型及病程长短有一定关系,以结肠脾曲为界可将结肠分为左,右两半部,两半部无论从胚胎起源,血液供应,解剖生理功能,肠内容物性状及常见癌肿类型均有所不同,故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法及预后均有明显差异。
右半结肠胚胎起源于中肠,肠腔较大,肠内容物呈液态,主要功能之一为吸收水分,癌肿多为肿块型或溃疡型,表面易出血,继发感染产生的毒素易被吸收,常见的3种主要症状为右侧腹前及消化道激惹症状,腹部肿块,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后的表现,而出现肠梗阻的机会较少。
左半结肠胚胎起源于后肠,肠腔较细,肠内容物呈固态,主要功能为贮存及排出粪便,癌肿多属浸润型易致肠腔环形绞窄,常见的3种主要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血性便及肠梗阻,肠梗阻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急性完全性梗阻,但多数为慢性不完全性梗阻,腹胀很明显,大便变细形似铅笔,症状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为完全性梗阻,当然,这种区分并非绝对,有时仅有1~2种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所见可因病程不同而异,早期病人可无阳性体征;病程较长者腹部可触及肿块,也可有消瘦,贫血,肠梗阻的体征,如患者间断出现腹部气串样肿块,同时伴有绞痛和肠鸣音亢进,应考虑到结肠癌引起成人肠套叠的可能性,如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肝大,腹水,黄疸或盆腔内肿块多属晚期表现,肝,肺,骨的转移局部均有压痛。
直肠指诊为不可忽略的检查方法,一般能了解距肛门8cm范围内有无息肉,肿块,溃疡,低位乙状结肠癌可经腹部,直肠双合诊触及,同时应注意盆腔内有无转移性肿块,女病人可行腹部,直肠,阴道三合诊。
结肠癌治疗的基本前提就是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肿瘤诊断,肿瘤的诊断是在综合病史,体检,相关器械检查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一般术前诊断主要包括肿瘤情况和全身其他情况。
文章转载于:寻医问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