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手术治疗
由于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胃癌发现率的上升,加之外科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化疗、放疗、生物制剂的配合应用,近年来胃癌治疗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据近年资料,日本和西方国家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几乎均可达90%以上,日本总体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也已达60%以上。早期胃癌的术后复发率,日本报告不到5%,西方国家一般在5%~10%。
1.外科治疗外科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发现胃癌较晚,大多数属于晚期肿瘤,手术疗效欠佳,术后5年生存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因此,必须加强对早期胃癌症状的重视及高危人群的监测,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近年来由于麻醉和手术切除前后处理的进步,使手术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同时目前也缺乏能在手术前正确判断胃癌切除可能性的诊断方法,因此只要病人全身情况许可,又无明确的远处转移,均应予以手术探查争取切除。至于术式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和术中探查发现,包括胃癌的部位、肿瘤大小、浸润的深度及淋巴结肿大情况,决定不同的手术方式。随意地扩大或缩小手术切除范围,造成脏器功能的过度破坏或术后肿瘤复发,均是不适当的。
外科手术可分为根治性切除术和姑息性手术两大类。现代胃癌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是进展期胃癌的手术范围趋于扩大,可施行扩大或超扩大手术,而早期胃癌的手术范围则趋于缩小,可作切除范围5%左右的各式手术。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倾向于ldquo;量体裁衣rdquo;,依据患者的一般状态及癌的病理生理情况选择适宜的术式。
(1)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的基本要求是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受浸润的组织。关于胃切断线的确定现已趋向一致,即要求离肿瘤肉眼边缘不得少于5cm,远侧部癌切除十二指肠第一部约3~4cm,近侧部癌应切除食管下段3~4cm。为了彻底清除区域淋巴结,常须在根部切断胃各供应动脉,全部动脉皆被切断后,势必作全胃切除,而且也常须将胰体、胰尾和脾一并切除。所以,目前一般采用两种术式,即根治性次全胃切除及根治性全胃切除。全胃切除虽可有利于淋巴结的彻底清除及防止胃残端因切除不彻底而复发,但存在手术死亡率高、术后并发症及远期营养障碍后遗症多等缺点,且术后五年生存率并不能明显提高。因此,根治性次全胃切除和根治性全胃切除两种术式的选择仍有分歧,目前一般主张应根据肿瘤的部位、浸润的范围及医院的技术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是既能彻底地切除肿瘤又要避免不必要扩大手术范围。
至于根治性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很大差别。凡淋巴结清扫范围超越淋巴结实际受累范围者为绝对性根治性切除术,而只清除实际受累的淋巴结者为相对性根治切除术。总结国内近年来有关资料,在胃癌的手术治疗方面存在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全胃切除的病例较少,一般仅占全部切除病例的5%左右;另一是不少单位目前的根治术仅是R1术式,而国内目前医院住院病例中Ⅲ、Ⅳ期胃癌达56%~90%。显然,不少病例的手术切除范围是不够的,由于手术的根治性不足,有肿瘤病灶残存,以致影响疗效。据国内外经验,实际工作中根治术式的选择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可依据以下具体情况进行。
①根治性切除术在有技术条件的单位应积极而慎重地扩大全胃切除的病例。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控制在:
A.浸润性胃癌。
B.有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胃体癌。
C.恶性程度较高,已有第二站淋巴结转移或已侵及胃体的胃远端或近侧部癌。
凡已不能根治或全身条件不允许者不作全胃切除。
②早期胃癌的治疗应依其病变大小和浸润深度选择不同的方法。早期胃癌以往均主张作R2术式,随着经验的积累,发现单发病变的早期胃癌不但术后生存率高,复发率低(2.8%),而且复发病例均是病变侵入黏膜下层伴有淋巴转移者,复发的形式也多是经血行转移至肺及肝。而病变仅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即使已有第一站淋巴结转移,不论是单发或多发病变其生存率均可达100%。此外,凡息肉状的黏膜内癌(Ⅰ和Ⅱa)均无淋巴结转移,且术后全部存活。因此认为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应予以修正。一般而言,黏膜内癌宜作R1手术,黏膜下癌宜作R2手术。小于2cm的息肉状黏膜内癌,作肿瘤局部切除或R0术式已完全足够。由于直径2cm的无溃疡或仅有溃疡瘢痕的早期胃癌基本上无淋巴转移,故可施行内镜下激光治疗,对1cm的病变,更可用电刀作黏膜局部切除。
③凡不属于上述两类情况的可根治性病例,以作R2为主的术式为宜。曾有报道比较Ⅲ期胃癌分别作R1及R2根治术式的疗效,结果R2术式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R1术式者。
④胃癌直接侵犯到邻近组织与器官时,如有可能应争取与胃根治性切除同时作整块切除,仍有治愈的机会。有报道附加脏器切除的疗效,仅次于胃远侧部癌,而较近侧切除及全胃切除佳。因此只要没有远处转移,仍不应放弃可争取的根治机会。一般以合并脾、胰体、胰尾、横结肠或肝左叶切除的为多,合并胰头及十二指肠切除的手术死亡率相当高,而5年生存率也最差(5%),故不应轻易为之。
(2)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包括两类:一类是不切除原发病灶的各种短路手术,另一类是切除原发病灶的姑息性切除术。第一类虽手术较小,但一般并不能改变胃癌的自然生存曲线,仅能起到解除梗阻、缓解部分症状的效果。而第二类则有一定的5年生存率。根据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的资料,单纯剖腹探查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31plusmn;0.6)个月,姑息性短路手术为(7.66plusmn;0.75)个月,而姑息性切除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则可达13.21%及7.09%。所以,只要全身情况许可,而又无广泛远处转移,凡局部解剖条件尚能做到胃大部切除的,应力争将其原发病灶切除。作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不但可以消除肿瘤出血、穿孔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而且在配合药物治疗后,有的仍可获较长的生存期。
(3)内镜黏膜切除术:在内镜下作肿瘤切除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病变早期、无淋巴转移且能在内镜下将病变完全切除。目前尚缺乏术前正确判断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的方法,因此只能从对早期胃癌淋巴转移规律的认识,结合内镜下所见的病变加以判断。下列情况下的早期胃癌一般不会有淋巴转移:①直径5mm的早期胃癌;②直径2.5cm的隆起型早期胃癌;③直径2cm的无溃疡凹陷型早期胃癌;④直径1.5cm的混合型早期胃癌;⑤某些有手术禁忌证的早期胃癌或患者坚决拒绝手术者。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包括切除法及非切除法,后者包括光敏治疗、激光治疗、局部注射法及组织凝固法。切除法可获得切下的黏膜标本,以供病理检查。该法先将内镜注射针经胃镜活检孔插入胃内达到病变边缘,向黏膜下注射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使局部病变隆起,便于圈套,同时也可将病变与肌层隔离开来,保护肌层不受电凝损伤并防止出血,切下标本必须经病理检查,切端无癌细胞为完全切除,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可列为治愈。一般认为内镜下黏膜病变的完全切除率约70%。如切下标本发现切除不完全则可改用内镜下激光治疗,以消除残余癌灶,也可考虑手术,大部分病例在改用激光治疗后病变消失而痊愈。
(4)腹腔镜下局部切除:随着腔内外科及微创手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经腹腔镜下的全层切除部分胃壁已成可能。由于此手术可不开腹,即将胃壁病变作全层切除,切除范围也远较内镜下黏膜切除为广,且可将邻近胃癌病灶周围的淋巴结一并切除,如活检发现有癌转移时可即中转剖腹作根治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可进食,住院期短,因此有其优越性,切除范围较内镜为广。该手术一般宜于胃前壁的病变,如病变位于后壁或近侧,则需经胃腔内将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或手术切除。
2.化学药物治疗我国胃癌总的手术切除率约为50%~77%,仍有相当部分病例发现时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即使早期胃癌,也有2%~5%的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至于有微小转移者为数更多,胃癌根治术性切除后,仍有不少患者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脏器转移。因此,对失去手术切除时机、术后复发转移及发生残胃癌者均需进行化疗。另一方面,手术作为一种局部的治疗手段也有不足之处:①对术时病期已较晚,已有远处转移或局部病变有广泛浸润并累及邻近重要脏器的患者,单纯手术疗效不佳;②手术难以发现与处理潜在的亚临床转移灶;③手术操作本身也有可能会促使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有鉴于此,为了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也需要施行与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以弥补单纯手术治疗之不足。据估计,约2/3的胃癌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有化疗的指征,更有人建议,对所有胃癌患者均应辅以化疗。
对术前估计肿瘤不能根治性切除者,可考虑行术前化疗(包括动脉插管介入化疗),以缩小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抑制肿瘤进展,使手术切除成为可能;对术中发现有或可能有肝转移、腹膜转移者,可在肿瘤供应血管或腹腔内给予化疗;术后针对手术残留的肉眼看不见的肿瘤细胞进行化疗,预防肿瘤复发。此外,针对术前肿瘤细胞已有腹腔种植或术中腹腔播种,目前临床已在开展腹腔内化疗、腹腔温热灌注化疗;针对肿瘤淋巴转移的特点,正在试行淋巴系统内化疗。
近十年来,胃癌化疗的研究十分活跃,除了沿用传统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化疗方法外,近年提出了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Early post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EPIC)和持续性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Continuous hyperthermic peritoneal perfusion therapy,CHPP)的新方法。EPIC能根除腹腔内的微小癌灶,可预防腹腔内复发,减少肝脏转移。CHPP能使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率进一步降低,生存期进一步延长,并可改善已有腹膜种植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因此,目前EPIC和CHPP疗法颇受重视。
(1)常用的化疗药物:
①氟尿嘧啶(5-Fu):自1958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国内外治疗胃癌的首选和基本药物。5-Fu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在体内转变为5-氟-2prime;-脱氧尿苷单磷酸,后者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止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转变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影响细胞DNA的生物合成,从而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总有效率为20%左右,有效期短,一般平均4~5个月。该药可静脉应用或口服。
②替加氟(呋喃氟尿嘧啶):为1966年合成的氟尿嘧啶(5-Fu)衍生物,在体内经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微粒体酶及局部组织的可溶性酶转变为5-Fu而发挥作用。由于该药毒性低,比5-Fu小6倍,化疗指数为氟尿嘧啶(5-Fu)的2倍,且口服和直肠给药吸收良好,因而成为近年治疗胃癌的常用药物。治疗胃癌的总有效率为31%。
③丝裂霉素(MMC):为日本1955年、国内1965年研制成功的含烷化基团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作用与烷化剂相似,可与DNA发生交连,使DNA解聚,从而影响增殖细胞的DNA复制。总有效率约10%~15%,反应期短,平均约2个月。一般采用每次4~10mg的间隙大剂量静脉给药,每周用药2次。由于该药对血液系统的毒性反应较大,缓解期较短,故常在联合用药(MFC)方案中应用。
④司莫司汀(甲基环已亚硝脲):为亚硝脲类烷化剂,属广谱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胃癌有一定疗效,有效率一般为10%~20%,有效期约2~3个月。
⑤多柔比星(阿霉素):为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临床使用已有二十多年,诱导缓解迅速,但持续时间不长,总有效率为21%~31%。本品对心脏有较强毒性。
⑥顺铂(CCDP):本品作为新型的无机抗癌铂类化合物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用于临床,研究表明本品与多种抗癌药物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并且无明显交叉耐药性,因而在联合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⑦依托泊苷(鬼臼乙叉甙):是40余种常用化疗药物中颇受青睐且较年轻的品种,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于S末期,机制是切断拓扑异构酶结合的DNA双链,并能阻碍核苷通过胞浆膜,使之不能进入胞核内参与DNA复制。文献报道,单用对中晚期胃癌的有效率为21%,联合化疗的有效率可达60%~70%,完全缓解率可达20%。
(2)联合化疗方案:胃癌单一药物化疗的缓解率一般仅15%~20%,应用联合化疗后可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近年报道的EAP和ELF联合化疗方案,不但对胃癌的缓解率(CR PR)可达50%以上,完全缓解率也达10%以上,且中位生存期可延长至9~18个月,从而使胃癌的化疗有明显的改观。现将各种常用化疗方案介绍列于表5。
(3)给药途径:
①静脉滴注:仍是目前晚期胃癌化疗的主要途径。但由于静脉化疗时,抗癌药物随血液分散至全身组织,而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有限,毒副反应大,疗效不佳。临床上决定化疗方案时,首先要考虑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部位、病期等因素。胃癌多属腺癌,常多选用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多柔比星(阿霉素)、司莫司汀(甲环亚硝脲)药物。如属早期胃癌而无淋巴结转移,经彻底手术切除者,可不加化疗;晚期胃癌采用化疗为主,或系手术后辅助化疗,一般需持续1.5~2年,在术后3~4周开始。
目前胃癌的化疗多采用联合方案,有效率达40%,其中以FAM方案的疗效最好(氟尿嘧啶+多柔比星+丝裂霉素),一个疗程总量以氟尿嘧啶(5-Fu )10g、丝裂霉素(MMC)40mg,多柔比星(ADM)不得超过550mg,有心衰史者禁用,肝功能障碍者多柔比星(ADM)用量减半。在用药期间应测肝肾功能、心电图和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低于3.5times;l09/L和血小板计数低于70times;109/L者,应暂停药。
A.MFC方案:
丝裂霉素(MMC)3mg/m2,静脉注入。
氟尿嘧啶(5-Fu)300mg/m2,静脉滴注。
阿糖胞苷(Ara-C)30mg/m2,静脉滴注。
最初两周,2次/周,以后1次/周,8~10次为1个疗程;或丝裂霉素(MMC)每周1次,氟尿嘧啶(5-Fu)及阿糖胞苷(Ara-C)每周2次,6周为1个疗程。
本方案以VCR代替阿糖胞苷(Ara-C),用量1.0mg/m2,静脉注入,1次/周,称为MFV方案。
B.UFTM方案
优福定片(UFT)2~3片/次,口服,3次/d。
丝裂霉素(MMC)6mg/m2,静注,1次/周,共6次。
优福定片(UFT)总量30g(以FT-207量计算)
C.FAM方案
氟尿嘧啶(5-Fu)600mg/m2,静滴,第1,2,5,6周。
多柔比星(ADM)30mg/m2,静脉注入,第1,5周。
丝裂霉素(MMC)10mg/m2,静脉注入,第1周。
如用表柔比星(表阿霉素)代替多柔比星(ADM),用量每次50mg/m2,余同前。
D.FAP方案
氟尿嘧啶(5-Fu)600mg/m2,静滴,第1天。
多柔比星(ADM)30mg/m2,静脉注入,第1天。
顺铂(DDP)20mg/m2,静滴,第1~5天。
每3周为一周期,可重复使用3次。
E.CMU方案:
卡铂(carboplatin)300~400mg/次,静滴,每隔3周用1次。
丝裂霉素(MMC)6~10mg/次,静注,1次/周。
优福定片(UFT)400mg/d,口服。
术后2~4周开始化疗,每3周为1周期。
F.EAP方案:
依托泊苷(Vp-16)120mg/m2,静滴,第4,5,6天。
多柔比星(ADM)20mg/m2,静注,第1,7天。
顺铂(DDP)40mg/m2,静滴,第2,8天。
60岁以上老人依托泊苷(Vp-16)改为70mg/m2,每3~4周重复。
G.ELF方案:
亚叶酸钙(甲酰四氢叶酸)300mg/m2,2h点滴结束后,依托泊苷(Vp-16)120mg/m2和氟尿嘧啶(5-Fu)500mg/m2,静滴。连用3天,1个月后重复。
H.FAMTX方案:
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ADM)与FAM方案用法相同,而甲氨蝶呤(MTX)在用氟尿嘧啶(5-Fu)前3h以上给药。甲氨蝶呤(MTX)量100mg/m2,每4周重复(需水化)。
I.PMUE方案:
顺铂(DDP)75mg/m2,静滴,第1天(水化)。
丝裂霉素(MMC)10mg,静注,第1天。
依托泊苷(Vp-16)50mg/m2,静滴,第3,4,5天。
优福定片(UFT)400mg/d,口服。
3周为一周期。用于高度进展型胃癌,有效率54.8%。
注:优福定(UFT);依托泊苷(鬼臼乙叉苷,Vp-16);顺铂(DDP);丝裂霉素(MMC);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ADM)。
②腹腔灌注:直接向腹腔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胃癌已有近40年的历史,但到近年才真正认识到其价值。其原理是增加药物与腹膜的接触面,形成全身的低浓度和局部的高浓度,使肿瘤组织直接浸泡在高浓度的药液中,延长了作用时间,从而提高了疗效,减少或降低了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本法用于胃癌手术切除术后或已合并腹腔内其他部位有转移的患者。由于灌注的药物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和全身组织,故对防治胃癌伴肝转移尤为合适。
具体方法:将化疗药物充分溶于500~1000ml生理盐水中,通过腹腔穿刺或术中直接倒入腹腔(有腹水者,尽可能先抽去腹水)。然后不断变换患者体位,或做深呼吸运动、腹部按摩,以便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腹腔各处。一般2~4周为1疗程。一般采用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多柔比星(ADM)、依托泊苷(Vp-16)、甲氨蝶呤(MTX)等,以顺铂(CDDP)最为常用。
最近发现高温与腹腔化疗有协同作用,43℃的高温能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据报道含化疗药物的41~43℃灌注液约5000ml,腹腔循环灌注120min能有效提高穿透浆膜的胃癌或腹腔脱落细胞阳性患者的生存率。
③导管注射:经外科手术安置的药泵导管或放射学介入导管向胃动脉或腹腔注射抗癌药物,近年发展较快。抗癌药物的细胞杀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药物浓度比作用时间更加重要,局部浓度增加1倍,杀灭癌细胞作用可增加10倍左右,此为胃癌的导管化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已有大量临床经验表明,腹腔动脉导管灌注化疗,可明显提高胃癌供瘤动脉及肿瘤的药物浓度,因而具有较好疗效,并大大降低了药物的全身毒副反应。与静脉全身化疗相比,动脉导管化疗总有效率及生存期均明显增加,特别对伴有远处转移、术后复发、年老体弱和全身情况差的胃癌患者尤为适应。
④胃癌的淋巴系统内化疗:术前或术中经癌灶、癌旁黏膜下或胃周淋巴结等部位注入携带高浓度抗癌药物的载体,使药物在淋巴系统内扩散、杀死淋巴系统内转移癌细胞的一种局部化疗方法。淋巴化疗的优点是局部用药浓度高、药物有效浓度维持时间长、药物作用直接、全身副作用轻微。淋巴化疗药剂的选择应是:对淋巴系统有高趋向性;具有缓慢释放特性;对消化道肿瘤细胞有肯定疗效的抗癌药物。淋巴化疗不仅对进展期胃癌可以辅助清扫术治疗淋巴结转移,对早期癌经内镜(激光、高频、电灼)等治疗时,经癌灶内或癌周注入抗癌药物对防治壁内或区域淋巴结癌转移也有一定价值。常用的有乳剂、脂质体、胶体、炭粒、油剂等。
(4)化疗方法:
①术前化疗:术前化疗的目的在于使病灶局限,为手术创造条件,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减少术中播散和术后复发的机会,消灭潜在的微小转移灶,提高手术治愈率。
胃癌术前化疗,以往多主张经静脉给予单一化疗药物,近年来导管给药、腹腔给药及联合用药增多。不少研究认为,不论从手术切除率、手术治愈率、淋巴结转移率、癌肿局部浸润程度、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改变,以及术时腹腔冲洗液及胃引流静脉血中的癌细胞数及其活力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都说明术前化疗有明显的疗效,而且可延长生存期。国内王小平等报道20例晚期胃癌患者术前行腹腔动脉灌注化疗,术后随访3~5年并与同期30例晚期胃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术前行动脉灌注化疗者,其手术切除率及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术前灌注治疗组的肿瘤组织有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及肉芽组织形成等改变。王娟等对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不同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对比研究,与静脉给药组相比,发现腹腔给药组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大网膜、腹膜及转移淋巴结中聚积较高的药物浓度,其中腹膜最高,超出静脉给药组近4倍,腹腔液、门静脉及外周血超出静脉给药组13、3及1.5倍,故认为腹腔给药可提高腹膜、肿瘤组织内化疗药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比静脉给药更具优越性。
但术前化疗的研究还不够,所用药物、方法均不一致,也缺乏大样本的长期对比观察,以致对术前化疗的评价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术前化疗可增加手术并发症,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影响伤口愈合,易并发感染。因此,胃癌的术前化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②术中化疗:术中化疗的目的在于消灭残存病灶,减少术中癌细胞播散、种植的机会,以降低术后复发率。目前方案尚不统一,多采用在清洗腹腔后、关腹前,向腹腔内注入氟尿嘧啶(5-Fu)等抗癌药物的方法。
③术后化疗:作为术后的巩固治疗措施,控制可能存在的残存病灶,防止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率。
术后化疗可延长生存期,并对预防肝转移有明显的作用。根据日本的经验,术后给予中等剂量的丝裂霉素(每周4mg,总量40mg),对Ⅱ期胃癌有效,并对预防肝转移有明显作用。国内协和医院报告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5年生存率为45.4%,而未加化疗者为29.8%。一般认为术后用药的原则为:
A.Ⅰ期胃癌作根治性手术切除后一般不需化疗。因为多数临床实践已证明,该类病人术后给药并不能提高疗效。
B.其他各类根治性胃切除术者,术后均应给予化疗,可采用单一药物化疗,药物一般选用氟尿嘧啶、丝裂霉素、或替加氟(呋喃氟尿嘧啶),也可采用联合化疗。
C.凡未作根治性切除的术后病人,均应给予联合化疗。
D.各种化疗一般均在术后2~4周开始,视病人一般情况及术后饮食恢复情况而定。用药剂量的大小以不引起明显的副作用为原则。应用化学药物的同时须结合应用中药。
④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尤其是浆膜受侵犯者,约半数可发生腹膜种植转移,导致术后复发。此外,在手术过程中,被切断的组织间隙中的淋巴管、毛细血管及胃腔内的癌细胞均有可能溢入腹腔,加之手术机械性损伤使腹膜内皮下结缔组织裸露,以及全身免疫机能减退,都可能造成癌细胞的种植。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EPIc)的目的就在于配合手术治疗,防止术后腹膜癌的种植与复发。由于EPIC具有腹腔内药物浓度高,作用持续时间长,且由于药液能与已种植于腹膜表面或脱落在腹腔内的癌细胞直接接触,因此可大大提高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毒性作用,又由于血浆药物浓度相对较低,可减轻全身化疗的毒副作用。
EPIC疗法于胃癌切除术后的当天开始,先用灌注液(腹膜透析液、生理盐水或平衡液)反复冲洗腹腔,清除腹腔内残留的血液或组织碎片,将化疗药物(常用有多柔比星、表柔比星、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灌注液中,预热至37℃,通过灌注导管装置在15~30min内输入腹腔,灌注液量每次1~2L,在腹腔内保留12~24h后更换1次,连续使用3~7天。韩国学者Yu等报道一组进展期胃癌,认为EPIC疗法可降低腹膜癌种植的发生率,提高远期生存率。
EPIC疗法多数病人能够耐受,但也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常见的有切口出血、切口感染、腹膜炎、肠麻痹、肠瘘、吻合口瘘及肠穿孔等。
⑤持续温热腹腔灌注疗法:日本已广泛将持续温热腹腔灌注疗法(CHPP)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后的一种辅助疗法。适应证为:A.进展期胃癌浸润至浆膜或浆膜外,或伴有腹膜种植转移者;B.术后腹膜复发,或伴有少量癌性腹水。具体方法为:胃癌术毕关腹前,仍在全麻状态下,分别给患者头枕冰袋,背垫凉水垫,使其体温降低至31~33℃。在左右膈下间隙放置硅胶输入管,在盆腔陷窝放置输出管,并逐一连接于一恒温流动驱动装置,然后关腹,使灌流驱动装置、管道及腹腔组成一个封闭式的循环灌流系统。常用的灌流液为EL-Reflsc液或生理盐水,化疗药可单一用药,也可联合用药。整个疗程所需灌流液总量约3~10L不等,持续时间1~2h,灌流液温度通常维持在流入液42~45℃,流出液40~42℃。
CHPP疗法具有多重抗癌效应。CHPP能使腹腔内游离及种植于腹膜的癌细胞在温热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下,迅速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同时,灌流液中加入的化疗药物不但在腹腔局部,而且还能由腹膜缓慢吸收入血在全身起到抗癌作用。
CHPP疗法无论在预防胃癌术后复发或治疗已有腹膜转移的晚期病人均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Tanaka等应用CCDD,丝裂霉素(MMC)及ETP联合CHPP治疗进展期胃癌23例,术后腹膜癌复发率仅8.7%,而对照组34例则为20.6%。Fujimoto等对术前已证实有腹膜癌细胞种植转移的患者进行CHPP治疗,术后半年、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4.0%、78.7%和45.0%,而未经CHPP治疗的7例则均于术后9个月内因腹膜癌复发而死亡。
但也应该重视CHPP疗法的副作用和并发症。Hume等研究不同温度的腹腔灌注液对大鼠空肠的影响,发现在43%持续30min时,被损伤的肠绒毛能够恢复,44℃持续30min,损伤的肠绒毛不可逆转,温度超过43℃可导致大鼠小肠溃疡、穿孔甚至死亡。CHPP疗法能否增加术后肠麻痹、吻合口瘘、腹腔内出血、肠穿孔及肠粘连等并发症,尚需进一步研究。
3.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与手术、化疗并用,有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的作用,但迄今尚无突破性进展。临床常用的有冻干卡介苗、沙培林(0K-432)、云芝多糖K (PSK)、香菇多糖、高聚金葡素、阿地白介素(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TNF)、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及干扰素(INF)等。冻干卡介苗在临床应用已久,虽有一定疗效,但并不显著。OK-432是溶血性链球菌经青霉素和物理加温处理的灭活制剂,具有激活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补体等作用,每次肌注或皮内注射0.2~1KE,每周1~2次。PSK系从担子菌属瓦蘑CM-101株的培养菌中提取的蛋白多糖,具有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吞噬功能等作用,每日3~6g,分1~3次口服。香菇多糖是水溶性的葡聚糖,自香菇的热水抽提物中获得,具有活化T淋巴细胞、NK及K细胞等作用,每次静滴或肌注2mg,每周1~2次。高聚金葡素系从一株高效、低毒的葡萄球菌代谢产物中提取的一种新型生物反应调节剂,作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超级抗原类抗癌生物制剂,具有诱导产生IL-2、INF、TNF等细胞因子,激活T细胞、NK细胞及LAK细胞等作用,有作者认为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一般每天500~1000U,肌注,也可直接腹腔内注射。阿地白介素(IL-2)、TNF及LAK有报道对中晚期胃癌有一定疗效,但资料不多,也缺乏严格的对照。干扰素对胃癌的疗效并不很肯定。
4.内镜下治疗 近年来,作为胃癌非手术疗法的内镜下治疗有很大进展。方法有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resectomy)和旨在破坏局部癌组织的激光、微波治疗及酒精注射等。由于破坏局部组织的疗法实施后,难以再活检明确有无癌组织残留,因此目前多主张采用黏膜切除法。胃镜下治疗一般用于早期胃癌或高龄、重症病人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
(1)黏膜切除术:自1984年日本多田首先报道以来,至1995年底日本已累积报道3000余例。本法先在癌灶底部注射适量生理盐水,使病灶隆起,然后行电凝切除。适应证一般为:①病灶直径2cm的早期胃癌或黏膜内癌;②无淋巴结转移;③非溃疡性病变。因溃疡性病变术前不能明确浸润深度,故Ⅲ型早期胃癌不适于此治疗。多田对行此治疗的113例早期胃癌随访5年以上,均未见复发,与同期外科手术治疗的33例比较,两者疗效相似。因此,本法使非手术方法治愈早期胃癌成为可能,且具有对人体创伤小、适应证宽、穿孔等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
(2)激光治疗:激光照射可使活体组织蒸发、凝固及蛋白质变性,高功率激光尚能使活体组织炭化。常用YAG激光,该激光功率高,快速照射疗效好。绝对适应证为病变直径2cm的隆起型高分化黏膜内癌及病变直径1cm的非溃疡性凹陷型癌,此外为相对适应证。日本报告一组YAG激光治疗早期胃癌的癌残存率和复发率,绝对适应证组为0%和9.1%,相对适应证组为9.1%和20.0%,6个月以上的癌转阴率则两组分别为95.0%和63.6%。
(3)微波治疗:微波频率介于高频电和激光之间。高频电凝和激光光凝之热能系外部加热,微波则系一种以生物体组织本身作为热源的内部加热又称介质加热。微波具有不炭化组织的凝固作用,使肿瘤坏死萎缩。2cm的非溃疡分化型腺癌和黏膜内癌为其绝对适应证,2cm的低分化型腺癌和浸润至黏膜肌层者为相对适应证。田伏等治疗早期胃癌37例,随访1~102个月,4例局部复发,8例因其他疾病死亡,调整后5年生存率达91.7%。因此认为本法安全、方便,局部根治性好,远期疗效高。
(4)酒精注射治疗:经内镜插入注射针,对准癌灶及其边缘部分,分4~8点注射95%的酒精,每点约0.5ml。本法对病灶直径4cm的黏膜层癌,特别对小胃癌和微小胃癌较为理想,约50%的病例经治疗后病灶缩小、局限、纤维化,随访活检持续阴性。
此外,近年国外日本等开始研究胃癌的腹腔镜及腹腔镜与胃镜联合操作的内镜治疗。方法有: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腹腔镜下胃黏膜切除术;腹腔镜下R2胃切除术。腹腔镜下手术的优点是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有易致肿瘤腹腔内种植的缺点。
5.术中放射照射 术中对第二站淋巴结组进行照射,可提高5年生存率。Ⅱ期以上的病例加用术中照射,其结果要比单纯手术为好。
目前,西医治疗胃癌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首选。但由于放疗对胃癌的敏感性低、疗效差,加之胃部周围重要脏器多,放射治疗常伤及机体的正常细胞和组织,故一般较少采用(个别情况下,常使用放疗与手术配合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多是先行手术切除。手术的最大优点是快捷了当地将肿瘤切除,解决了机体当前的致命伤。手术切除对局部治疗效果极佳,不过,对全身治疗与机体防御反应的提高毫无作用。
化疗的优点是进行了全身的治疗,而且对癌细胞的杀伤力很强,不管对原发的、残留的、扩散的或转移的,均有独到与回生(有些肿瘤病人如果不化疗,往往于短期内死亡)之功。其缺点是毒副作用大,使全身遭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
对早期胃癌,应以手术为主,且效果良好,不过,由于胃癌初期常无显著症状,缺乏临床特征,多数患者到检查发现时已是较晚期,超出了根治切除范围,而化疗往往使患者忍受不了它的副作用,甚至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日趋恶化,因此,手术切除后配合中医药治疗这一课题,颇值得深入探讨。
1、预后影响胃癌生存率的因素很多。如病期、肿瘤大小、胃癌所在部位、组织学类型、病理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其中以病理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较密切。胃癌的预后一直在用与肿瘤发展阶段相关的临床指标来评价,如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有无肝转移、腹膜转移,淋巴结状态及血管壁有无浸润等,而且这也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但人们在长期胃癌治疗实践中发现,即使是Ⅳ期胃癌,仍有部分病人存活超过5年,这说明单独应用临床分期来判断预后有一定局限性,尤其对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所提供的信息不够。鉴于此,人们已经检测了许多指标,并分析了其与临床指标及生存率的相关性,希望不仅能预测胃癌病人的预后,还能对治疗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协助甚至代替临床指标,使医师更准确地掌握预后信息。
1.肿瘤组织学类型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中以溃疡癌变的预后较好,其他依次是分化型腺癌、黏液腺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腺癌和黏液癌。日本学者认为分化好的管状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淋巴转移率低,预后较好,而乳头状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淋巴转移率较高,预后差。
2.肿瘤的浸润深度癌肿浸润胃壁的深度对胃癌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日本的资料显示早期胃癌局限于黏膜层的5年生存率为94.8%,浸润到黏膜下层为86.4%,浸润到肌层为69.7%。进展期胃癌侵犯到浆膜下层的5年生存率为55.7%,侵犯到浆膜层为33.7%,侵犯到浆膜外为9.4%。国内的资料显示,早期胃癌浸润到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5年生存率为90%以上,侵犯到浆膜下层及浆膜为20%,侵及浆膜外及邻近脏器者为5%。
3.淋巴结转移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达80%~90%。淋巴结转移与胃癌生存率的关系极为密切。北京市肿瘤研究所报告无淋巴结转移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各为48.7%和16.4%,两者相差几乎达3倍。他们根据淋巴结转移程度分为轻度及严重两类。严重淋巴结转移是指肝胃韧带和胃结肠韧带内均有淋巴结转移及/或有深组淋巴结转移,切除术后的5年生存率仅为10.9%;而轻度淋巴结转移,即肿瘤附近浅组淋巴结的转移,其术后5年生存率为37%。因此认为影响术后生存率更重要的是淋巴结转移的程度。Cady等指出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60%,有1~3个淋巴结转移的即降至22%,淋巴结转移超过3个者其5年生存率仅7%。
二、中医1、辨证施治中晚期胃癌未能手术,或术后复发有远处转移病人,或因各种原因而不作手术的病人,则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施治按前述四型辨证治疗。(1)肝胃不和型: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以舒肝和胃、降逆止痛。方药:柴胡、郁金、枳壳、旋复花(包煎)、代赭石、半夏、玫瑰花、杭芍、白屈菜、焦三仙、甘草。此证系患者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疏泄,乘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胃气上逆,嗳气频作,反胃嘈??,方中以柴胡、郁金、玫瑰花疏肝理气;枳壳、旋复花、代赭石、半夏降气平逆止呕;杭芍,甘草柔肝和中;焦三仙健脾消导;白屈菜止痛缓中。另选加抗癌中草药。
(2)脾胃虚寒型:此型辨证要点是其虚寒表现,如胃脘喜按就温,喜喝热饮,面色晄白,肢凉便溏,脉沉细等,辨证脾胃虚寒,中焦不运。治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方药用人参、党参、白术、茯苓、半夏、良姜、荜拨、梭罗子、陈皮、甘草、生黄芪、紫蔻等,此型脾虚胃弱,纳食不多,运化迟缓,故痛亦不甚,得暖得按,则寒气消散,故痛亦减,脾主四肢,阳虚则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脾阳不振,故舌淡胖、便溏、脉细等,方用六君子汤健脾益气;良姜、荜拨温中散寒;生芪益气温阳,梭罗子、紫蔻行气温胃止痛。另选用性温的抗癌中草药。
(3)瘀毒内阻型:此型辨证要点为疼痛明显,脘胀拒按,有血瘀毒瘀表现,出现热象,辨证为瘀毒内阻、血瘀胃热,治法是解毒祛瘀,清热养阴。方用生蒲黄、五灵脂、蛇蜕、血余炭、仙鹤草、露蜂房、元胡、白屈菜、陈棕炭、玉竹、藕节等,加选其他抗癌中草药。瘀毒内阻,日久伤络,吐血便血,血瘀有形,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瘀毒化热耗伤胃阴,故口干思冷饮,脉弦滑数等。蛇蜕、露蜂房解毒去瘀;生蒲黄、五灵脂、元胡、白屈菜活血化瘀止痛;血余炭、陈棕炭、仙鹤草止血生新;玉竹、藕节养益胃阴。
(4)气血双亏型:此型大多为胃癌晚期,久病有恶病质及高度贫血,耗血伤气,后天化源不足,气血化生无源,故气血双亏,久之脾肾阳气亦虚,但此型常伴有邪实,肿物包块明显,正虚邪实,因气血大亏,不克攻伐,故只能大补气血,健脾补肾。药用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黄精、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熟地、杭芍、阿胶滋阴补血;紫河车大补元气,补肾填精;陈皮、麦稻芽、砂仁、内金醒脾开胃助消化,仙灵脾补肾温阳。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
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威灵仙、旋复花、代赭石、藿香、佩兰等
口干加石斛、麦冬、天花粉、沙参等。
胃疼加元胡、香附、白屈菜、降香、五灵脂、乌头、荜拨、梭罗子等。
便干加火麻仁、郁李仁、大黄、芒硝、瓜蒌、羊蹄根、虎杖等。
便溏加儿茶、老鹤草、石榴皮、苍术、扁豆、白术、山药、茯苓、罂粟壳等。
呕血、便血等加血余炭、棕榈炭、柿叶、白芨、仙鹤草、大黄、乌贼骨粉等,亦可用云南白药2g拌安络血4ml内服。
腹胀加枳壳、厚朴、莱菔子、焦槟榔、大腹皮、沉香面等。
2、单、偏、验方单、验方各地流传很多,但经过验证有效的不多。目前,对胃癌可能有一定效果的中药单验方有肿节风(草珊瑚)片,口服每次3~5片,每日三次;10%鸦胆子乳剂:用4~1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总剂量6~13g。由植物喜树提取及合成的羟基喜树碱,用于静脉滴注,对胃肠系统癌症有一定效果,但已属于化疗药物范围了,民间有用向日葵杆心30~50g,单味煎水代茶饮,治疗胃癌,服后有腹泻,疗效尚待验证。农村就地取材、简便价廉。此外还有应用蛇毒、巴豆制剂,藤梨根为主的复方治疗胃癌者,疗效均难以确定和评价。5、胃癌常用的抗癌中草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豆根、蚤休、白英、龙葵、蛇莓、香茶菜、冬凌草、肿节风、喜树果、珍珠菜、藤梨根、狼毒、蛇毒、石蒜、干蟾皮、土茯苓、菝葜、蜂房、生半夏、生南星、乌头、大蒜、生苡仁、白屈菜、虎杖等。中草药治癌有以下特点:
1、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肿瘤虽然是生长在身体的某一局部,但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多数的肿瘤病人来说,局部治疗是不能解决根治问题的,而中医由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辨证论治,既考虑了局部的治疗,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可以弥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不足。手术固然能切除癌肿,但还有残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血管中癌栓存在等,运用中医中药术后长期治疗,可以防止复发和转移;放疗、化疗治疗对消化道和造血系统有相当的副作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既能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又能加强放疗、化疗的效果,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或不能手术和放疗、化疗的可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3、不影响劳动力。癌症患者在局部状况好转的同时,全身状况也得到改善。4、副作用小。中药认为该病多属于ldquo;反胃rdquo;,ldquo;胃脘痛rdquo;的范畴.病机是由于饮食不节,忧思过度,脾胃损伤,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结痰凝久则成积。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知道了胃癌的表现后,您想知道如何护理?饮食方面怎样保健?
文章转载于: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