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研究发现大肠息肉细胞变异易致癌
本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大肠息肉细胞有3种基因出现变异,大肠息肉就容易发展成具有转移性的恶性肿瘤,但是正常大肠细胞的这几种基因出现变异,则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
这一成果显示切除大肠息肉能有效预防大肠癌,并将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大肠息肉在长大的过程中一些息肉会出现癌变。日本研究人员注意到,在大肠癌细胞中,APC、KRAS、SMAD4、TP53、PIK3CA这5种基因表达频率都很高。
他们从大肠息肉患者体内采集了正常细胞和息肉细胞,利用一种基因编辑技术,让正常细胞内的上述5种基因都出现变异,发现正常细胞并不会因此成为癌细胞。但只要让息肉细胞中的KRAS、SMAD4及TP53这3种基因出现变异,息肉细胞就会恶变为癌细胞。
研究人员认为,这显示已经发育的大肠息肉则只要有少数基因出现变异,就很容易癌变。
大肠息肉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肠息肉是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且某些类型的息肉还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大家一定要认清肠息肉的早期症状,并即时治疗及早预防。那么肠息肉的常见症状有哪些呢?肠息肉的常见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大便带血。很多年轻人饮食起居不规律,通常会发生大便秘结或常有大便带血,若自我药疗1周后还有出血,或用药好转后,症状常有反复,则应高度怀疑肠息肉的可能,需及时去医院检查。
第二,大便习惯和性状发生改变。如果平常大便正常,突然发现大便变细、有凹槽、有黏液等改变,或原本一天一次大便,现在变为两三天一次或一天两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其他引起大肠癌的因素
大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遗传因素、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钼)、吸烟等有关。发病年龄趋老年化。说白了,有点“富贵病”的意思,目前为止,农村居民的膳食相对蔬菜摄入量多、排便规律、通畅、干净,肠癌的发病率也就低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