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肉致癌”有科学依据吗?
红肉,顾名思义就是红色的肉,其中富含着血红素铁,包括我们日常食用的猪肉、牛肉、羊肉等。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红肉划为2a类致癌物,明确了其存在的健康风险。
《BMC Medicine》发表了过一项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领导的研究,研究人员们在实验中发现,红肉和乳制品中存在的一种糖与血液中抗体发展之间存在直接的分子联系,而这种抗体会增加癌症的发病几率。
多数肉食哺乳动物自身会合成一种名为N-羟乙酰神经氨酸(Neu5Gc)的分子,这是一种常见的唾液酸类型的糖。但是人类自身无法合成,只有在婴儿时期第一次接触肉制品时,才会产生抗Neu5Gc抗体。
而饮食中存在的Neu5Gc被摄入人体后,会低水平结合到人体细胞表面,当循环中的抗Neu5Gc抗体在人体组织上不断遇到含有Neu5Gc的抗原表位,便会诱发慢性炎症刺激癌细胞生长。
也就是说,大量摄入红肉的人会产生高水平和不同类型的抗体,增加患癌风险,尤其是结直肠癌。
那红肉是不是一口都不能吃?其实可以吃,但有一个“安全剂量”:
结合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吃禽畜肉的量应在45~75g的范围内,也就是一个巴掌大小左右的量。
同时注意烹饪方式,健康烹饪肉的方式,应以蒸、煮、炖、焯为主,尽量不油炸、烧烤、煎、红烧等方式,后面这些做法,都有可能产生多环芳烃、杂环胺等有害成分,对身体健康不利。
在一餐中建议大家不仅要有肉类、主食、蔬菜,还应保证食物多样性,每天至少吃12种食物,谷薯类占3样、蔬菜水果占4样、肉类占3样,奶制品占2样。